明御史陈垐父子神道碑现身长乐

明御史陈垐父子神道碑现身长乐,第1张

御史陈垐父子神道碑现身长乐

近日,长乐区古槐镇钱塘村出现了几处明代古迹。据考证,该碑是明代二等官员陈朗及其次子陈大伦的墓前墓碑。长乐当局打算利用这些新发现的石碑和钱塘村现存的明代石像,建造一座石雕文化园。

陈朗墓中墓碑的上半部分。

7月7日,当地群众向长乐区文体旅游局反映,在拉溪钱塘村的小溪旁发现两块断碑和一块碑。该局立即组织人员前往现场调查。

两块断碑拼接在一起后,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墓碑。该纪念碑长258厘米,宽74厘米,由花岗岩和白石制成,前额呈弧形。中间用楷书写着“陈安墓园之路,帝王遗风”;右边用小字写着,“嘉靖十七年,一八九八年黄道吉日”;并在左边签有“门大院、大夏、大用、大都、大泉里”等字样。

钱塘村还保留着明代的石像。

7月10日,根据当地群众提供的线索,有关部门动用挖掘机等设备,从拉西挖出一块较为完整和不完整的石碑。碑长200厘米,宽90厘米,横条幅上用楷体字刻着“字,上书“文”...视察易安帝国历史...中间下方竖刻着两行字,并写着“嘉靖四十四年”...“刻在它的右边。纪念碑的残缺部分找不到了。

据考证,腊溪两处发现的石碑分别是明代二等官员陈朗的墓和他的次子陈大伦的墓碑。在古代,神道是皇帝、贵族和一些高官的陵墓前的垂直通道,而墓碑是立在墓道前的石碑,记录死者的身份和生平事迹。

陈朗,又名易安,字后稷,明代长乐古槐秀才。据史料记载,嘉靖十二年(1533年),陈赓的第四子陈大勇被任命为山西道刺史,朝廷追赠其父陈赓为刺史。新发现的陈朗墓,墓碑上刻着“她提出了建议”,证实了这一点。

另一块刻有“察隅石夷安(古‘安’同‘安’)”字样的碑,是陈赓次子陈大伦之墓,墓碑。据《南阳陈氏族谱》“陈大伦,字序,名易安。陈郁的二儿子。”据史书记载,陈大伦在明朝万历年间任兵部尚书,其子陈昌佐任工部尚书以开启明日王朝,史称“父子二臣”。

当地多位老人告诉记者,在古槐钱塘村拉溪附近,有很多古墓、石柱、石碑等遗迹。大部分遗迹在“文革”中被毁,明代石像仅存八尊(一对石人、一对石马、一对石羊、一对石虎)。长期以来,无法考证这些石像为何竖立。新发现的墓碑或许能解开这个谜团。

目前,长乐区文物部门正在积极协调乡镇,加大对石像的保护力度。建议安装监控设备,整治周边环境。计划在适当的时候开放一个石雕文化园。同时邀请文物保护专家进行勘探论证,深入挖掘这些文物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纳入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利用。(来源:福州晚报记者徐文宇见习记者林淑英通讯员陈明陈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5311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