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国运,大明实亡与崇祯

性格决定国运,大明实亡与崇祯,第1张

性格决定国运大明实亡与崇祯

1644年,崇祯皇帝在北京景山公园上吊自杀,历时276年的大明国运宣告结束。与他的父亲和哥哥不同,大明的皇帝勤奋地统治了这个国家十七年,但这个国家在他的统治下每况愈下,直到他去世。是什么让这个勤政皇帝最后走进了死胡同?抛开外在的原因,可以说崇祯皇帝的性格和治理风格让他最后成了孤家寡人,只有陪伴他的人在他的国家死去。

崇祯皇帝登基时才17岁,是一个没有治国经验的年轻皇帝。但他自小研究诗词书籍,对古代帝王的谋略了如指掌。登基之初,他打掉了魏忠贤的宦官,平反了林东党,但这也使他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古代的皇帝最擅长平衡,而崇祯皇帝想效仿古代的圣贤,不用宦官,只用文人治国。但实际效果是,林东党人都是空谈误国,根本不用起用其他任何党人,造成了朝廷大臣之间的冲突,局面甚至比宦官当道时还要混乱,这也迫使崇祯皇帝不得不再次请出自己极其痛恨的宦官,以压制林东党的背叛和皇帝治国的大忌。

其次,崇祯皇帝求治心切,恨不得马上重现他治下的贞观盛世。但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几年的持续干旱让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多年无收成,全国各地的地方官和俘虏对百姓的盘剥愈演愈烈。最后官员强迫百姓造反,原因崇祯皇帝自己也很清楚。于是他想拉拢这些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不法之徒,派主张招抚的杨鹤去主张招抚。钱花完了,暴徒又起来了,因为他们没饭吃。崇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重新做杨鹤,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他身上。之后的十几年,无论是清军的劫掠,还是陈新甲与清军的和谈,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被臣子指责,这也导致了十二年后,大臣们都不愿意为皇帝效力。

而他最大的缺点就是优柔寡断。天子关心宫廷内外的一切,他要求自己创造世界的威严。但是,他处理政务的能力确实有限。他想请名门贵族捐钱帮助支付他的费用,但大臣与宦官勾结,吓得崇祯忘记了这个想法。他想和清军媾和,但又怕自己落得个青史留名的下场,所以想让大臣替他背黑锅,但他可以

Xi安称帝,兵强如京。在是否迁都的问题上,崇祯又犹豫了,希望当朝首辅陈艳提出迁都。但陈艳是个圆滑的官员,他当然不会主动开口,以免成为日后皇帝的替罪羊。这也让可敬的崇祯皇帝错过了最后一次拯救自己和明朝的机会,国破家亡。崇祯皇帝还在抱怨文官和国家,其实是他自己的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5287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