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制已成型,为什么“寒门出贵子”还是个笑话?

唐朝科举制已成型,为什么“寒门出贵子”还是个笑话?,第1张

唐朝科举制已成型,为什么“寒门贵子”还是个笑话?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形成于唐代。它的第一个作用就是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让“穷人家生贵子”成为现实,从而获得了大量的赞誉。其实,直到唐末,我们都没有看到“贫家有贵子”的盛况。真正的穷人家靠科举出人头地还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这是为什么呢?

1.大唐有289年历史,近千个状元。他们中很少有人出身贫困。

是唐代科举制度的形成时期,以进士为主,庙堂武学、武学也在唐代产生。通过科举考试的学者成为官场上耀眼的明星,他们受到了特别的关注。据《新旧唐书·进士录》记载,唐朝289年的历史中,状元141人,进士830人,共计971人。让我们看一看。这971人中有多少是贫困家庭的?首先,这里的寒门是指前几代政治中经济不好,没有官职的家庭。

先看状元。同样,根据《新唐书》和进士考试的统计,141位状元中只有5位出身贫寒,但这种所谓的“贫寒”其实并不是“穷”。我们就以其中的三位为例:苏剑和裴。

山东江西宜人,公元843年得状元。他的曾祖父陆庭是园洲刺史,祖父陆献春是地主,父亲陆华庭是教师。自习期间,他以韩愈为师。这样的家庭能叫“卑微”吗?应该说是官宦之家,书香之家,贫寒之家。

苏健在哪里?苏建,陕西人,公元894年状元。此人在农村,妻子却学识渊博,善于在红信笺上写诗。如果她养得起这样的老婆,她家有什么好“冷”的?

最后,裴硕。裴朔,广西桂林人,公元906年状元。据《裴氏族谱》和《山西通志》记载,裴朔原是山西闻喜名相裴氏的后裔。他躲避战乱,去了广西桂林。他的背景深厚,不容忽视。

状元说完了再说进士。在旧唐书记载的830名士人中,70.96%是最著名的士绅,有589人;3.13%是姓氏,109人;剩下的15.91%是穷人,有132人。

这132人在唐朝平均289年,平均2.2年只有一个穷孩子考上进士。多可怜啊!而且严格来说,这132人也不能算冷门,因为几乎都是“两代书香门第或名臣”。

第二,唐人到北京花了两千两银子,说明科举制度没有为穷人打算。

为什么唐代真正的穷人很难通过科举跳出农家门?《太平广记》中的一段记载或许能让我们一窥真相。

有个考生叫张芬,他在长安和官员聊天,抱怨说:

“在北京,你应该这样做。每年要用2000篇,全部退回”。

这句话有两个有效信息,一个是“两千”,相当于2000两左右的白银;第一,“出门在外一切都有回报”是指钱花在人际交往上。2000两白银按最低2000人民币计算,相当于现在的400万。一年花400万真的不可想象。但这恐怕是真的,因为唐代的科举制度有“跑书”和“荐官”之弊。

所谓“上卷”“公荐”,就是在唐代正式科举考试之前,设置一个推荐程序,让考生把自己的优秀诗作做成卷轴,呈给达官贵人和文学领袖,让他们先审阅,觉得好就推荐给朝廷。如果候选人有推荐,晋升的成功率会高很多。如果没有推荐,再好的文采也会失败。我们熟悉的诗人王维,就是齐王和齐妃推荐的状元。白居易著名的《告别古草》是一部“行卷”作品。给诗坛资深诗人顾匡看看。经过顾况的推荐,白居易也考上了。

因为“旅游报”的对象都是“大人物”,要想让人“推荐”你,就得花大价钱买礼物,跟人应酬。所以,一年花费2000两银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试想真正的穷人家怎么受得了这个!没钱,没人脉,没社会关系,没人“出气”。不然没人推荐你,也很难进。

唐代进士除了“行书”和“公推”之外,还要承担科举考试的交通旅费、长期在北京生活的住宿费以及买书、文具等零星开支。这些必要的开支超出了一般贫困家庭的财力。

总之,唐代的科举制度似乎并不是为穷人设计的。唐政府设立这一制度是为了惠民,但受益的只是中上阶层家庭,真正卑微的家庭还是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第三,唐朝还是一个贵族社会,贵族压制“贫寒之家生贵子”。

唐代主要有两大贵族集团:冠龙八杰和五姓七王。

唐初,由于唐元、李世民在冠龙八杰之列,而李世民的叔父孙昌戊己也属于冠龙集团,所以只有冠龙集团一家,他们在朝中占据了绝大多数要职。李世民千方百计削弱冠龙集团,唐高宗和武则天联手对付冠龙集团。终于在公元659年,孙昌戊己被推翻,冠龙集团的翅膀被折断,再也无法腾飞。

冠龙集团衰落后,此前被打压的五姓七貌在安史之乱中再度兴盛。比如荥阳的郑氏家族,唐朝进入中期后,先后出过十几位宰相,史称“郑”等。比如清河崔氏。自唐朝中期以来,共有八人担任过宰相...五姓七望相互联姻,合而为一,于是掌控了国家大事。

贵族家庭控制着国家事务。在人才选拔上,自然要在贵族体系中寻找人才。在科举制度的设计上,自然很少考虑穷人。况且他们根本看不起穷人,不愿意看到他们翻身做主人。

而且中唐以后五姓七貌的重新出现,与他们对科举制度的利用和对科举权力的掌握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中唐以后,每年都有大量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考试中进士的累计人数居然超过了一百人。这个现象发人深省。一方面说明这些贵族已经适应了科举考试,通过读书形成了做官的风气;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利用了贵族身份和“朝中有人”的便利,挤进了科举这个穷人的“独木桥”。比穷人家的孩子容易考上多了!这样,穷人出人头地,穷人生儿子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5184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