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口从四千万暴增至4亿,这种人口爆炸式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清朝人口从四千万暴增至4亿,这种人口爆炸式增长的原因是什么?,第1张

清朝人口从四千万暴增至4亿,这种人口爆炸式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公元元年,世界总人口2.5亿,中国占30%。到了宋朝,中国人口首次突破1亿。

之后清朝有一段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顺治八年人口4000多万,雍正年间突破1亿。道光年间,清朝总人口达到4亿。

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由于战乱,人口增长几乎为零。1958年至1962年,由于大跃进和大饥荒,中国人口再次出现负增长。困难时期过后,到1970年,中国人口已达8.3亿。

从上述简史中,很容易总结出人口增长的基本条件:

第一,社会环境稳定。对于清朝来说,康熙为后代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政治环境。

二是经济处于上升期,平民的社会压力相对可以承受,税负也不重。清朝人口在道光年间达到高峰,这与康、甘盛世密不可分。

第三,作为一个生产力大军的普通人,愿意为人口做贡献。充足的生活资料是前提,只有他们有了食物,才能养活后代。

稳定的政治环境

战争一直是影响人口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对比分析三国时期的人口,可以看出一二。

不可否认,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军事思想革新的时期,但同时也是一个战乱多灾的时期,最突出的就是人口锐减。

毛主席曾感慨地说“原子弹不如刘贯的大刀长矛”。东汉时期(约公元89-144年),人口接近6000万。公元157年,汉桓帝即位后,东汉政府清查全国户口时,人口约5600万,略低于汉和帝。

但经过黄巾军起义、董卓叛乱和中原内战,到公元221年吴蜀夷陵之战结束,中国人口数量锐减。

唐代杜佑《通典》中记载“家家户户一无所有”。据《通典》记载,蜀中的人口在他登基时约为90万,但在蜀国灭亡时只有94万。魏国灭蜀后,人口约537万。另外,据《晋书》记载,蜀亡时,吴国人口约230万。

这样三国时期总人口接近800万左右,这个统计是三国时期进入相对和平时期的数据。与东汉和汉武帝时代的6000万人口相比,人口“急速下降”。可见,战争是人口锐减的一大因素。

看看宋朝的人口。宋初只有650万户。到了沈宗元年间(1078-1085),增加到1600万户。到惠宗大观三年(1109),达到2088万户,实际人口达到1亿。

还有辽、西夏、大理、吐蕃,与北宋并列。尽管宋朝对外战争不断,但这些政权在北宋面前,在人口上并不占优势。同时,北宋不断给他们经济上的好处。所以客观来说,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政治环境。

可见,人口的增长离不开稳定的政治环境,清朝也是如此。

清朝顺治时代,中国入关,康熙时代,与俄国、jaxa作战。康熙二十八年,中俄签订《尼布甲尼撒条约》,划定中俄边界。

《尼布加尼撒条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署的第一个正式条约。从此,清政府遏制了俄国几十年的侵略,中国东北边境基本稳定了一个半世纪。

从康熙朝开始就有和准噶尔的战争,但是因为国力弱小,清朝和准噶尔虽然占领了几十年,但是都打了又停,给自己留了足够的喘息空间空。直到乾隆朝,战争才真正结束。

至于内乱,康熙时代也曾发动战争平定三藩。这场内乱使得中南地区整个社会处于不稳定状态,民众无法安居乐业,自然也就无法生育子女。

到雍正的时候,社会环境好了很多。基本上只进行了平定准噶尔战争的第二阶段。剩下的时间雍正把精力花在了赚钱、惩治腐败、进行各项改革、提高民生收入上。于是,雍正一死,国库就扭亏为盈,还有存款。所谓的国力是人民富裕的表现。在这样宽松和平的环境下,人口突破了1亿。

乾隆时代,经过康熙、雍正的治理,国家综合国力达到顶峰。虽然这一时期也有内乱,如金川之乱,边疆之战,如最终平定准噶尔、部归、收复台湾省、征用缅甸、安南等。,清朝因为此时国力强大,没有受到局部战争的影响。

再者,乾隆在前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改革,社会生产稳步发展,社会经济繁荣,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持续逐年增加,并伴随着人口爆炸的趋势。乾隆五十六年,人口达到3亿,到道光达到4亿。

由此可见,清朝人口爆炸的原因之一一定是政治因素,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社会生产稳步发展。宽松的政治环境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环境基础。

那么,除了宽松和平的环境,人口增长离不开经济支持。

康盛世下的清王朝改革

在中国2000多年的朝代历史中,从秦始皇到20世纪的辛亥革命,影响深远的盛世只有四个:汉朝的统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的盛世,18世纪的康熙乾隆盛世,也就是走过百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

康朝盛世的建立与三皇变法密不可分。康熙重视农业,奖励农耕,整顿赋税和劳务,扶持工商业。比如耕地方面,康熙即位之初,全国包括上官庄、屯田在内的耕地总面积只有580万公顷,比万历时期锐减150万公顷。由于直隶的圈地,汉人无家可归,无处可去。

康熙系统地接受了儒家传统的治国思想。在他看来,一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统治巩固都要依靠农业,从而形成了重视农业的思想。因此,他在位期间采取各种措施奖励农耕。

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耕地总面积已达851万公顷。耕地的增加进一步稳定了社会环境,有效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扩大了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比如康熙推行水稻一年两熟,让江南等地“再次成熟”,自然可以养更多的人。

此外,他还实行了无钱粮的“juān”政策,即减免赋税以减轻人民负担。康熙年间,全国各地粮、银、税免数百次。例如,在严重灾害的情况下,所有的税收都被免除。

康熙在位期间,还治理了黄河,受到历代重视。历史上黄河数次改道,洪水一直威胁着沿岸居民。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任命安徽巡抚金夫为河长,全面整治黄河,并数次更换河长。经过几十年的治理,黄河决口数量大幅下降,沿河人民得到了极大的实惠。

实际上,康熙时期除了治理黄河,淮河、运河甚至一些大河都进行了治理或修复,逐渐改善了民生。

再者,康熙年间也经历了采禁采、开海禁海的政策。矿业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生产部门之一。农民耕作需要农具,士兵需要武器,货币需要流通,一些生活用品也需要矿业的支持。开海禁海直接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民营经济。

不是作者那么大赞康熙,而是他真的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工作,作者说的只是一小部分。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些基础工作对雍正、乾隆年间影响很大。

雍正在位时间短,但经济工作做得很好,尤其是税制改革。税收是一个王朝的“晴雨表”。加重赋税时,各种兵役、徭役等税目繁多,人民难以承受。相反,它使国家繁荣,人民安全。

传统上,土地和人是分开纳税的,土地纳税,人纳税,纳税是封建社会主体的两大义务。对于注重多子多孙的农民来说,傅一直是个沉重的负担。历代人为了逃避伏,往往隐瞒人口。

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宣布“盛世孕育人才,不加税”。这里的“才”是指清朝制度中16岁到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需要缴纳丁银。康熙丁的税额是固定在康熙五十年调查的人数上,五十年后登记的人数称为“盛世滋生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丁茵消失了,这个系统的程序相当复杂。当承担丁寅责任的人到了60岁,就会从人的名单中删除,但同时也意味着从“盛世孕育人”的名册中找人弥补。

最好是从被删男的家里找人补,但是如果家里没有成年男性,就得从亲戚家找人补。如果没有,就要从当地税收较高的家庭那里交钱。每隔五年就要删、补,手续繁杂。当地政府开始钻空子乱收费。有时收费是丁银的几倍。富有的地主并不在意,但对于贫穷的普罗大众来说,这却成了一种负担,相当于必须缴纳人头税。

康熙死后,雍正改革赋税。要解决人头税的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丁银纳入土地税,从而实现两税合一,也就是“摊丁入亩”。

“分田到户”是中国税制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雍正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人头税,这是一项有利于穷人的重大改革。

实行“摊丁入亩”后,由于收粮人完成丁粮的能力远高于失地农民,政府征收丁粮有保障,国库也有保障。

同时,由于人们不按人头收税,人们也不像以前那样隐瞒人口,四处奔走逃税。社会发展趋于稳定,也有利于人口增长。

此外,雍正大力惩治腐败,查处亏损空、“还火于民”、“高薪养廉”等,都是为了堵住腐败。

这些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轻微改善,对人口增长具有积极意义。

龙就不多说什么。站在两代巨人的肩膀上,一切都会发展的很好,但隐患也同时存在。

由此可见,单靠一两项措施,人口增长是不会回升的。措施得当会有助于人口增长,但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才是人口增长最重要的助推器。正是由于康、甘的兴盛,综合国力的提高,才导致了清朝人口的爆炸式增长。

现在中国人口在下降,人口负增长的问题只有出台一孩二孩三孩的生育政策才能解决。单一的政策只能是短期刺激,没有强有力的惠民配套政策,很难引发老百姓的生育激情。

作物种类丰富

在何炳棣的《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一书中提到,玉米、土豆、红薯是16世纪后期从中国传入美国的。这次引进被评为继宋代引进占城稻之后的第二次农业革命,被认为是为18世纪清朝人口爆炸提供了物质保障。

农民起初对引进新作物持保守态度,但这些作物可以在山区或荒地种植成功,不存在与主要作物的竞争。此外,他们改变了以前的农业制度,增加了粮食供应。

所以在乾隆时期,对人口增加有危机感的官员行政指导这三种作物的种植,从而有了可以养活更多人口的生计手段。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简要总结了清代人口爆炸的原因。最重要的是综合国力的提升,一系列惠民政策最终促进了人口增长。仅供参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5165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