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红树林 为什么这样红

湛江红树林 为什么这样红,第1张

湛江红树林 为什么这样红

“那时候我5岁,经常和宁哥在海边的红树林玩。慢慢地,我才知道,宁哥是来观察有没有国民党军队过来的。”麻章区石桥村82岁的老人许坐在木沙发上,弯着腿,望着窗外远处郁郁葱葱的红树林,慢慢回忆着往事。

白鹭成群,鱼虾聚树下。湛江有红树林9960公顷,占全省的78%,全国的33%。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沿雷州半岛1243.7公里海岸线断续分布。在20世纪80年代,红树林是生物美丽的栖息地。战争时期,这个交织在一起的天然“青纱帐”变成了士兵的天然“避难所”——它是指挥所,藏着革命的希望;它是一个掩护点,里面住着治疗兵;它也是一个运输场所,运输战斗的保障...

云看树,海很安静,鸟儿在歌唱。耳边传来鸟儿的啁啾声,眼前的蓝天绿树相映成趣。阳光照耀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远处波光粼粼,一片绿色。下午,石桥村安静祥和。很难想象多年前这里曾有过枪声。近日,记者乘坐木船,驶向茂密而富有层次感的红树林,探寻这片郁郁葱葱的景观背后的红色故事。

敌人歼灭点

红树林里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1945年3月,在九洲河口的平寨滩上,一支军力大为增强的抗日联防武装,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围剿战争。寨滩,位于犁头沙村以西约一公里,距安铺镇集市约12公里,为沿海滩涂。涨潮时有海洋,退潮时有大面积红树林的滩涂,海面开阔。是九洲江流入北部湾的入海口,也是远近船只进出安铺港的唯一通道。

“抗日战争后期,日军于1943年春开始向雷州半岛和广州湾进军,连西南、濉溪西北的安铺地区成为抗日前线。位于九洲河口的平寨滩一带海域,自然成为抗日联防区和附近村落开展抗日联防斗争的前沿……”中共廉江市委党史研究室撰写的《安铺地区革命斗争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详细记录了这场斗争的过程。

在日伪形势下,在中共南路特委的号召和组织下,当地群众参加抗日自卫的热情高涨,以“联防抗日,保卫家乡”为口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联防自卫运动。1945年3月初的一天,盘踞在安铺港里头沙村的伪军陈忠武(史称纵队)一百多人登船向广西方向进军。在敌中队参谋长文指挥下,企图登陆扫荡广西合浦黑泥抗日游击区,但被黑泥抗日联防队击退。于是,敌人转向南方,希望在北坦西陵西北地区登陆,却被濉溪北坦的抗日联防军民拦截,然后掉头。在海上漂泊两天后,他们别无选择,第二天拂晓前在平寨滩登陆,袭击了Plowsha抗日联防部队。

当晚,普洛沙联防队队长张培静接到九洲河对岸金威村张的准确情报后,立即向住在普洛沙村何素芳家的西北四联防中队队长莫、马报告。莫、马听了汇报后,迅速与梁土保等人商量,立即派人分别通知了犁头沙、天竺墩、三墩村联防支队负责同志,并连夜在犁头沙联防支队部(文光所)集中开会,研究作战部署。

在联防中队的直接指挥下,各村100多名军民埋伏在九洲江大堤和红树林里,有的藏在木船和小船里,伺机攻敌。第二天拂晓,100多名敌军逼近平寨滩周围的海滩,开始抢滩登陆。当时因为潮水已经退去,平寨滩一带都是泥滩。一只脚踩上去,有半膝深,一时半会儿很难拔出来。真的很难。另外,敌兵在遭到广西黑泥、濉溪北坦抗日联防队伏击之前,就已经惊恐万分。敌兵只能是疲于战斗,踩着泥泞的沙滩,边打边退,逃到红树林区,试图在红树林里避难。

预料到敌人会向红树林方向逃窜,我军早已在那里布阵,恰好被事先埋伏在红树林的联防队员伏击。此时,正在赶往海边的犁头沙、天竺墩、龙爪树等村的渔民兄弟知道前方联防队正在与日伪军作战,纷纷加入战斗。田墩村的渔民黎金福,手里挖着泥,埋伏在红树林深处,一见机会就跳出来,攻击敌人。他一下子连续刺了两个伪军,把剩下的伪军都吓进了红树林深处。

我军民从四面八方包抄敌人,围追堵截,把敌人打得乱作一团,抱头鼠窜,溃不成军。敌人心慌意乱,不愿作战,节节败退。潮水退去,最后在伪军中队参谋长文的带领下,几十名残敌侥幸逃出联防军民的包围圈,涉水过了齐腰深的河,被迫继续向濉溪西北的津卫、南坪方向逃窜。敌人逃到北谭坡滩时,被早已守滩的联防队员截住。无奈之下,敌人只好向北坦抗日联防队投降。

这场战斗持续了近三个小时,防卫军和人民共击毙日伪军42人,击伤俘虏敌人数十人。是当时高磊地区抗日游击战争中一次性歼敌人数最多的一次,打破了日伪军在北部湾安铺港一带消灭抗日武装的企图,极大地摧毁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平潭之围的胜利,充分显示了廉西南抗日联防队的威力,发扬了廉江人民联防抗日、保卫家乡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避难所

掩护革命部队成功撤退。

在广阔的红树林中,有茂密常绿的红树林和纵横交错的水道,易于隐蔽和攻击。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和日伪军经常在湛江进行大规模搜捕。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革命者常常躲在大片的红树林里,红树林成了革命者的天然庇护所。

“我们村一直都有红树林守护。”如今,湛江经济开发区西山的村民们仍津津乐道这段往事。红树林海滩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退潮时,乘船从海上来的敌人无法靠岸;涨潮的时候,对于站在岸边的革命者来说,海面的情况一览无余。如果入侵者派出小舰队,很容易被摧毁;如果派大舰队,目标太大。红树林资源丰富。水果、鱼、虾、沙虫等物资也能让革命者吃饱。

据湛江CPPCC出版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湛江各县的抗日斗争》记载,1943年2月16日上午,日军1600余人在飞机掩护下,从雷州半岛东岸的童鸣、夏兰港登陆,先占领海康(今雷州市)县城,后占领海康客路、濉溪程悦、杨青。与此同时,另一支300余人的日军从广州湾(原名湛江市)西营(霞山)登陆,占领麻章、赤坎。整个雷州半岛成了抗日前线。

日军在雷州半岛疯狂推行“三光政策”,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日军的法西斯暴行点燃了雷州半岛人民的怒火。雷州半岛各级党组织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发展人民武装,号召各界爱国人士共同抗日,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

1945年,南路突然变了。国民党顽固派集结主力包围南路地区的共产党和人民武装,甚至勾结敌伪,共同进攻南路地区的人民武装。“有一次,有人向国民党举报我们村里有共产党员,国民党军队前来围剿。我爸听到风声,赶紧让我妈刮点糖煮糖水给他们喝,耽误了时间。”许由喝了口茶,慢慢回忆起来。

“当时,常宝徐瑞莲也是我们村的。他故意把国民党军队带到于娜城(现在的于娜村),然后绕了一大圈回到我们村。中共党员冯清为了掩护部队撤退,在村里冒充道士。再加上村民的协助,现场一片嘈杂,把国民党军搞糊涂了。最后共产党员成功进入红树林,撤离。”许由说。

在几十公里外的湛江经济开发区民安镇西山村的红树林里,曾有革命战士依靠红树林成功撤退的故事。

湛江经济开发区民安街西岸,素有“东海日出,西山日落”之称。俯瞰西山村,我看到了海天一色,白鸥在翱翔。视野更近了。百年芒果林的树枝生机勃勃,褐色的树干上挂满了绿叶。它古老但充满活力。现在,走进村子,笔直的村道干净整洁,边上高楼错落有致。

沈健的村民仍然记得和他祖母一起分享的红色过去。据《西山村革命斗争史》记载,1947年5月,解放军进攻两广边区东岛后,国民党自卫大队等部门于6月从陆路和海路扫荡西山村。敌人撤退后,为了更好地团结群众,西山村农民协会应运而生。

“可以说红树林救了我奶奶一命。”沈健说。据悉,当时为了会议安全,西山村党支部会在白天派小孩、妇女和老人到村外放牛割草,以便放哨。晚上,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武装巡逻,甚至把岗哨放在敌人的岗哨旁边,只要有动静,他们就会从一个岗哨传到另一个。

一次,黎明时分,敌保安队趁西山村民换工作的空空档,从海边绕道进村,抓走了在村口站岗的女联络员陈那春,也就是沈健的奶奶。陈那不能点着香烟来告诉这个消息。幸好被爱人沈世昌发现了。他立即在另一个地方点燃柴火,冒着生命危险跑出村子,把这个消息告诉在海边的船只。

此时天快亮了,在海上红树林里躲了一夜的革命军以为安全了,都从藏身处出来返回西山村。他们出来的时候看到空里烟火信号升起,赶紧撤离,一场危机及时化解。

联络站

帮助开辟革命根据地

湛江沿海港湾纵横交错,红树林遍布沙滩,遮挡阳光。退潮时,乘船从海上来的敌人无法靠岸。敌人不熟悉水路,不敢贸然越过滩涂和红树林。即使渡江成功,对登陆也无济于事,因为在他们登陆之前,革命人员已经从容撤离了其他地方。因此,红树林地区适合建立革命根据地。以革命据点东岛为例。新中国成立前,与内陆隔海相望,没有桥梁,靠船相连。因此,西山村与岛上周边革命区之间的交通十分便利。

由于西山村位于东岛西南海岸,其位置可攻可守。中共两广边区领导机关在这里召开了两次重要会议,极大地推动或从根本上扭转了两广边区的革命形势。据了解,当时从东岛外由海路进入西山村时,有三道屏障:最外面的一道是宽约一公里的沼泽滩。如果退潮,人们将很难在上面行走,船只将会搁浅,无法停靠。

如果能在涨潮时坐船穿过滩涂,就会遇到第二道屏障——茂密的红树林。不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往往无法乘船穿过红树林到达村庄岸边。即使航行穿过红树林,在岸边登陆,登陆后也会遇到第三道屏障——高大茂密的芒果树林,遮挡阳光的芒果树,树龄在500年左右,树木茂盛。只有熟悉情况和地形的村民才能轻松地在大海和村庄之间航行。

此外,西山村以东只有一条两边有古筐的小路与外界相连,通往东岛的水流沟圩(今闽)、韦东山等地。西山村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接收在濉溪、连江、化州、吴川等游击区暴露出来的革命干部的好地方,被誉为安全可靠的“小解放区”。如今,所有的往事都记录在西山革命历史陈列馆里,成为滋养了几代人的辉煌往事。

湛江市麻章区委党史研究室撰写的《中国共产党麻章区志》记载,中共党组织在麻章区设立了多个联络站、情报站、医疗站,并在三百洋下村、蔡屋村、渡头村、高阳村等地派驻联络员,护送革命人员,传递密函,运送物资,救治伤员。共产党员林其才任命蔡、蔡其壮为联络官,在蔡屋村蔡家中设立联络站,由中共广州湾特派员沈彬直接领导。联络站10余人,水路专用:蔡屋-老鼠码头-西山-牛骨湾。

西山村郁郁葱葱的红树林成为红色交通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资运输、伤员救治、人员转移都要在这里完成。

“现在我们还是会时不时骑自行车或者坐船去海边的红树林,也会给村里的孩子讲讲这段往事。”村民沈世虎说。为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西山村于1982年3月在西山村农民协会旧址修建了西山革命历史陈列馆,2004年6月迁至南苑小学。博物馆展示了革命时代使用的刀和枪、无线电台、缝纫机、信件等等。

中共党组织利用红树林强大的遮蔽功能,在连江、东岛、麻章等红树林附近的村庄频繁开展革命活动,同时积极动员村民投身革命。

“自1942年以来,共产党组织一直在我们村的地下工作。石桥村是个路口,经常有共产党员从我们这里进出。如果你想去东海,村民会用船带他们去。如果你在海上行驶时遇到了什么,你可以躲在这个红树林山上休息。”许说,石桥村位于麻章地区西南海岸的尽头。村前有一大片沙滩,沿岸有大片茂密的红树林。从村前的港湾划船可以很快到达东岛西岸的村落,尤其是西山、牛骨湾、老鼠码头等地的交通站。水路极为便利;北部通过陆路连接高磊和两广边境地区,是濉溪游击区和广州湾市区通往东岛西岸的重要场所。

据许回忆,当时村里有一个团驻扎在祠堂和白马宫庙。东岛受伤的中共党员经常乘船去童鸣海和红树林沿岸的村庄。一位大妈躲进红树林,为他们洗衣做饭,处理轻伤,并立即护送重伤者到克楚村医疗点救治。

红树林是森林中的“树力”。其生长环境极其恶劣:沉积物不稳定、土壤缺氧、海水盐度高、水位波动大等。它们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们承受着登陆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压力,污染和伐木都可能使它们受伤。但他们顽强地生根发芽,活了下来。正如革命者“越是困难,越是前进”,百折不挠的意志、敢于斗争的精神和团结奋进的力量,红色革命精神在红树林生根,在湛江的海滨茁壮成长。

这篇文章引用了史料:

1.中共廉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安铺地区革命斗争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湛江各县的抗日斗争》由湛江CPPCC网撰写。

3.中共西山村党支部编辑的《西山村革命斗争史》。

4.中共麻章区党史。中共湛江市麻章区委党史研究室编写。

5.《中国共产党连江县地方志》,由中共连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

●作者:林日清、李廷瑞、陈思良

[作者]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5062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