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兵团连队里,为啥这种方言一直占据主流,看完明白了

在新疆兵团连队里,为啥这种方言一直占据主流,看完明白了,第1张

新疆兵团连队里,为啥这种方言一直占据主流,看完明白了

来源:一个有修养的学者

记得有一年,一位报社记者去库尔勒参加兵团记者协会组织的新闻理论研讨会,会议期间组织了一次对博斯腾湖的参观。登上游艇,我和开船的小伙子聊了起来,“我是25团的。今天湖上风很大,我得静观其变。”几个人一听他纯正的河南口音,都用河南话回答:“钟。”说完,一船人都笑了。

同样的河南话,在兵团,很多团、连会像地方口音一样进入你的听觉。即使是在边防团农场的农九师168团,我和两个连队农场工人聊天,那话语里的河南话依然让我觉得这个地方并不偏僻,仿佛不远处就是中原之地。

在兵团的很多团连都能听到充满乡土气息的河南话。这是一种在陆地上流传的方言。好像哪里有兵团人开垦土地,哪里就能出现中原沃野的方言。

需要多少人用英语口语来表达这种强大的交流?翻阅兵团史料:1952年,10万部队编入生产单位。这10万人中,二、六、五、二十二兵团的官兵,入伍前大多是西北各省农民的子女。他们的口语主要是陕甘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1954年,兵团从山东、河南、甘肃、上海、武汉、天津等地招收青年,大批复员军人参加边防建设。他们手握各种方言,构成了十万大军之后的又一批主力建设者。数字是多少?现在无从考证。

据兵团史料记载,到1960年,兵团总人口已达72万人。我想这七十二万人至少有一半不是复员官兵,也不是支援边疆的青年。他们是在困难时期走出阳关走亲访友的“难民”。就像电视剧《戈壁母亲》里的刘月季一样,他们带着家人和家人一路涌向兵团。军团以宽广的胸怀和仁慈的爱接纳并安置了他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庞大的群体在很多公司被称为“自流动人员”。现在我们可能无法考证这些“流民”群体每一个人的籍贯,但顺着“流民”的来路,我们可以看到陇海线、黄河沿岸的广大地区,这就是中原北部农民最密集的地方之一——河南。

在很多场合,河南方言既有气势又有起伏的声调,在团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间语言。河南话的语气充满感情,说话人的悲喜之情溢于言表,尤其是在对人对事的褒贬上,或爱或恨都会有面部表情的辅助。无疑,这种表达方式比以四川话为主的陕甘话和西南话更有感染力。这种感染会直接影响农场的下一代。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农场特别是在公司出生长大的年轻人,在口头表达上依然带有浓重的河南口音。

这样的传播力,来自于河南话长久的生命力。河南话是中国最大的方言,其实就是古代官话。它形成于商朝,定型于北宋。

河南作为古代中原腹地,人口众多,战乱频繁,经济活动向四周辐射,人员往来拥挤。《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河南汴州景象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此外,从唐代开始,以洛阳方言为标准发音的汉语被正式作为全国的雅语。于是,人口的流动使得全国其他地方也有了以河南话为主的群体。正是因为兵团人的涌入,河南话才有了传播的主体。

河南话流传很广,很容易理解和模仿。对比国内几大方言,只要能听懂普通话,就能听懂河南话。两者的区别主要是一些声调,同时语气助词也比较多。在兵团团场用河南话和别人交流几乎没有障碍。更重要的是,河南话中大量的民间歇后语和俚语表达,加上戏谑和玩笑,能给人以与人交谈的听觉快感。其和谐幽默的表达方式自然会在善于模仿的孩子中普及。

所以在农场连队里,原本不是河南家庭的孩子,在听觉和听觉的影响下,自然就进入了河南话的氛围。

其实兵团团场的河南话已经不是很地道的河南话了,已经夹杂了很多普通话的成分。如“原”河南话中的“阙”(欺骗),“吉格”(今,今)更是少见。即使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特征的“我”、“中”,在很多场合也是叫“我”、“行”、“行”。只是乡土气息依然挥之不去。

源于中国农耕时代的河南方言,与农民、土地有着历史渊源。现在人们不断评价河南话的“士气”,应该说是点出了河南话的天然味道。它的“土味”来源于农民在耕作中的对话和交谈,来源于村里树下农民的欢笑、责骂和相互逗乐。

在北方,只有北方人直爽机智的性格,大声说话时浓重的口音,才能让河南话活起来。听着,如果哪个公司的一群人喜出望外,那大概就是河南话有笑话了。团工和土地打了多年交道,累了就少不了这种语言。

和北方的土地、庄稼有着天然联系的河南话能在兵团生根发芽,是因为这里的土地适应它,这里的人民也能接受它。全包兵团,包括河南话流行兵团,成为强势语言,自然合理。

支持边肖,请喜欢,点击下面分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4982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