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起云岭 美名传千古】喻秉渊:挂印知县 弃官保廉

【清风起云岭 美名传千古】喻秉渊:挂印知县 弃官保廉,第1张

【清风起云岭名传千古】喻秉渊:挂印知县 弃官保廉

于肖像

作者赵云龙云南省纪委省监察厅

于(1827-1892),原名元吉,四川恩阳(原属四川省霸州地区)人。16岁中进士,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升官。同治十年(1871年),于被朝廷选为举人,荣立“一等功”,被派往云南沾益州任知府,后被授予保山县知府。任职期间,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官清廉,问计办案,成绩卓著。被百姓誉为“于青天”,朝廷赐他“问心堂”牌匾。光绪元年(1875年)秋天,于因为妻子和弟弟被私下贿赂而感到“内疚”,于是毅然辞职回国。临别时,云南保山人民以“全民衣”、“全民伞”为其送行。于回到家乡后,把余生都投入到了办学兴学、劝农济农、守正劝农的工作中。于勤学廉政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秉承家风,诚信代代相传。

于出生并成长在一个有着无尽书香的家庭。余的祖训是“胸怀不可得罪天地;言传身教要为子孙后代留好。据1924年《巴中县志·校注》记载,恩阳俞氏:“民富国强,国正,民重科举,士争职,父子顺兄。他们虽然冷,但是倾向于学习,考试多,天赋多......男耕女织,家有各业,师留儒。

历史上以耕读传诵的余氏世系,有着“三十六年三贡”的传奇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余的曾祖父于衡,曾祖父于灵茂和于夏昌。乾隆十八年(1753年)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于衡、于夏昌、于灵懋父子先后被选拔成为巴公的学生,先后担任主管地方文教的官职。他们都严格遵守家庭纪律,品德高尚,为人正直,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俞的祖父俞和父亲继承并发扬了良好的家风。虽然他从未在朝鲜为官,但他也是一名学者,才华横溢。时任甘肃知府的杨芳与关羽交好,因其家风品德良好,赠送了一块“德传后裔”的牌匾。俞氏家族,无论是为官还是为民,都是世代秉承家风,严格要求晚辈清正廉洁为官,继承名声和遗产。

于3岁时入官学,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他小时候因为读书太认真,甚至把自己的饼蘸了墨水一起吃,留下了“一个秀才吃了他的饼,一个笑话传遍千人”的奇闻。于的科学考察之路并不平坦,但他决心向他的祖先学习。余将是最后一个参加考试的人,他在霸州的党粮书院讲课,这是一所政府办的学校。他带头捐资成立了为科举考试者提供考试费用的助学组织宾兴,资助贫困学生,声誉颇高。

提问、办案、亲民、廉洁。

同治十年(1871年),于在云南沾益县工作。在任期间,他经手的每一个案子都要讲道理,仔细走访。几起冤案相继得到澄清,人民信任他。“于青天”的名声渐渐传开。从那以后,余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庭审结束后都要回到书房,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思考案情,自问审判是否公正,自己是否对得起法庭和。同治皇帝为表彰他,赐他“问心堂”匾额。余视此匾为至高无上的荣誉,非常珍惜。由于于是一个清正廉明的官员,具有突出的政治号召力和广泛的支持,法院还给他一块牌匾“雍”以表彰他的仁孝之行。

在于的精心经营下,沾益州得以保持稳定发展的局面,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因功绩卓著,于1872年调任云南永昌首府保山县。

拒绝贿赂受训人员,保管好印章,保持诚实

当时的保山县刚刚经历了连年战乱,盗匪横行,腐败成风。于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治匪惩贪。余身材高大,魁梧强壮,文武双全。他身先士卒,勇于消灭当地土匪,很快杜绝了土匪的闹事,呈现出土匪“弃刀买牛”“恢复生产”的安定景象。

保山县盛产黄金,瓦都金矿的几个矿主每年都联合给当地官员送礼。听说新知县管得严,大家商量着多送一倍的礼物,凑了一大包钱送到于家。谁知余不但当场拒绝,还严厉训斥了来人,说不拿走就全部没收。从老家来附近读书的小儿子于恩正好看到这一幕,问:“爸爸,你为什么不要钱?我们在老家连饭都吃不起!”余打了儿子一耳光,训斥了他一顿。随即,他召集全家人解释为什么不能拿人民的东西,并反复强调“一个人不应该贪别人财富的一分钱”。

余去法院审理一桩谋杀案。囚犯供认不讳,证人的证据确凿。审讯结束后,他命令工作人员整理卷宗,宣布秋季审讯。这时,罪犯在课堂上喊道:“怎么,要了钱还要脑袋吗?”余追查始末,才知道他姐夫已经提前收了犯人的银子。这让于深深感到自己家教不严,违背家风,失了官德。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誉,指示妻子和弟弟立即归还偷来的银子,并连夜辞职。没等批准,他就封了,走了。

然而,这场风波并没有影响于在老百姓心中的清廉形象。保山人听说余要辞职,就自发地联合起来劝他留下来,为大家缝制衣服和雨伞,希望他留下来造福人民。然而,于的决定还是做出了,他毅然踏上了回恩阳老家的路。

川剧《挂印知府》剧照

种田,助学,劝诚。

余的老家四川恩阳,地处大巴山南麓,民生极其困难。于辞官回乡后,以务农、读书、传家宝为生,积极参与家乡事务,致力于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但从未得到过任何好处。

与此同时,一心扑在学业上的余始终念念不忘学生们的辛勤劳动,想要重建当地的考棚。余动员全家种植老营茶和花卉,并捐出全部收益和自己的积蓄建起了试验大棚。因为捐钱让他的家庭越来越差,家破人亡。有一天,家里实在没什么东西招待客人。聪明的媳妇端出一碗清水,里面只有官帽上的两个铜铃,笑着称之为“功名汤”。当时的知县得知此事后非常感动。因此,试验棚的建设得到了当地官员的大力支持,社会名人也纷纷出资帮助,使试验棚得以顺利重建。为了鼓励恩阳学生努力学习,成为高中的尖子生,在考试棚前修建了一座名为“一号桥”的石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4872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