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五次“三足鼎立”的局面

中国历史上五次“三足鼎立”的局面,第1张

中国历史上五次“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所以很多时候就出现了三角形互相制衡的情况,也就是今天的三权分立制度。其实在古代,三权分立也是朝廷的基本原则之一。例如,在唐朝,皇帝、盛宴公爵和宰相是分开的,行政机构是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

今天的所谓三权分立制度,是从西方的一套民主制度发展成熟的。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特别注重三权分立,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州法院。托克维尔在《论美国民主》一书中详细介绍和理解了这一制度的形成和意义。

虽然我国历史上没有明确的三权分立,但这似乎是自古以来的既定策略。尤其是明朝,这一点最为明显,皇帝与宦官、文官、士人、官员相互分离,即皇权、内阁行政权、都察院监督权分离。

正是由于这三个角的相互制约,才能实现基本的政治平衡。事实上,这种平衡并没有完全反映在政治结构中。俗话说,三脚架三条腿,所以能三足鼎立。然而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持续时间很长。基本上是南北对峙或者三分天下,特别是三分天下。那些真正的乱世是不会长久的,只是三个国家互相排斥而已。

接下来,我们简单看一下历史上的五次三分天下。

1.汉末的魏蜀吴

到了汉末,其实原来三方势力有三分天下的策略。曹操自然想像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统一全国,取得大的成就,但是这个战略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主要是因为在生产力不足的时代,人力很难解决南北巨大的差异。

周瑜主持军政时,东吴奉行与曹操南北平分天下的战略,战略部署比较简单。先是拿下黄祖,然后吞并刘表的荆州,再夺取西川统一南方。然而,这种策略是激进的。周瑜虽然支持,但并没有真正说服更看好鲁肃上策的孙权。再加上周瑜的英年早逝,吴栋再也没有实施过这个策略。

刘备方一直坚持“三分天下”的策略。一开始刘备并没有太多的策略,只是能打就打,所以屡战屡败。但是207年,被诸葛亮开导,然后我们取了荆州,益州,汉中,曹操争霸。起初刘备还有称霸天下的欲望,但荆州被曹操和孙权瓜分后,刘备集团以自保为主。

“三世”的形成主要在于,215年,刘备夺取西川,“三世”格局基本形成。但之后三方在境内做了一些调整和交流。首先,217年刘备大举进攻汉中,219年基本占领曹操控制的汉中。然后在219年,关羽响应刘备北伐,从荆州开始北伐,却被曹操和孙权打败。

随着关羽的失败,刘备控制的荆州被孙权和曹操瓜分。从此三国格局已定,疆域基本已定。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取代东汉建立曹魏政权,三国分裂正式开始。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公元229年,太阳升起,从此,三国正式形成。三国实力差距也很大。曹魏是第一强国,而吴栋在拿下荆州,尤其是夷陵之战,击败刘备之后,稳坐第二把交椅。蜀汉的小学和穷人只能排第三。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263年,蜀汉被钟会和邓艾消灭,三国割据的局面结束。

2.南梁、东魏、西魏

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三足鼎立来自南北朝中后期和北魏后期。汉化后虽然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汉化二十年后又暴露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鲜卑贵族的腐败。高层腐朽后,政治就会混乱,尤其是曾经倚重的六镇军民对此非常不满。随后北魏朝廷迎来了历史上最著名的起义——刘真起义。

衰败的北魏朝廷被六镇起义搞得乱七八糟,随后荣格在河北揭竿而起,掀起了百万大军的农民起义。平定之乱不仅导致了荣的崛起,也导致了高欢和的崛起。在尔朱荣和尔赵主把北魏的皇室和朝廷势力收拾了差不多一个[/k0/]之后,高欢乘势而上,在击败尔赵主之后成为了北魏的实际掌控者。

宇文泰也趁机夺取了关中的控制权。梁武帝不愿做高欢控制的傀儡皇帝,逃到长安,投靠宇文泰,给了生活在关中的宇文泰一个寻找合法国家的机会。然后,534年,高欢迁都邺城,立元山为帝。五三五年,宇文泰还在长安立元宝居为帝。然后东魏和西魏对立。

在南方,它进入了梁武帝统治的中后期。由于梁武帝的早期统治,加上相对稳定的社会和和平时期,南梁的整体经济和文化迎来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三国实力差距还是很大的。东魏继承了北魏最繁荣昌盛的地方,军队和经济相当发达,人口众多,谋士和名士众多。自然是第一强国。南梁虽然开始衰败,但是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综合实力还是很强的,应该排在第二。西魏刚建立的时候,国家积贫积弱,人口非常少。军事制度虽然先进,但实力只能排第三。

三国唯一的一次集体对抗是拜侯景叛乱所赐。侯景最早在东魏河南造反,与西魏甚至南梁勾结。但高成重用慕容少宗,几乎完全打败了侯景。侯景只好南下南梁,在梁武帝的重托下,发动侯景叛乱,一举拿下建康城。但南梁多方势力相互牵制,一时无力平叛。魏也自西向东出,在颍川与慕容少宗激战。

东西魏趁侯景谋反之机,大举南下。东魏吞并淮河、淮河,西魏攻占巴蜀、河南。然而,在政治稳定后,东魏和西魏先后被和高取代,而南梁后来被取代。

3.陈楠、周贝和北汽

随着三国王朝的逐渐更替,又形成了新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一是公元550年取代东魏建立北齐帝国的高杨,他的父兄基本完成了改朝换代的道路。

然后宇文护在公元556年支持宇文爵,取代西魏建立北周政权。公元557年,陈霸先在清除了国内政敌后,也取代了南梁,建立了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陈楠。自此,三管齐下的创新完成了。

如果按照强弱来排列三国,前期,气候有利,地理位置有利的北齐肯定是最强的。然后是北周夺取巴蜀土地。陈楠国土狭小,后期虽收复江淮部分土地,但实力仍是最弱的。

但北齐一代国君不如一代,甚至后期毁长城,相继杀国之柱,导致其实力下降。北周在宇文邕的带领下稳步攀升,最终赶超北齐。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结束了三足鼎立。

4.北宋、辽朝、西夏

五代乱世结束后,历史上又一次天下三分。首先,契丹建国。公元907年,卢野阿保机在基本完成统一契丹后被称为可汗。1996年,耶律宝吉建立契丹,并定年号,定都北京。从此,契丹建立。公元947年,金朝灭亡后,卢野德光在开封称帝,并将国名改为“大辽”。

在经历了五五十年代近半个世纪的混乱之后,周世宗的柴荣英年早逝,赵匡胤趁机从付晓皇后和后周的柴宗逊手中夺取了皇权。北宋政权建立,北宋采取“先南后北”的策略。经过十几年的灭南,北汉在宋太宗时期灭北,中原统一基本完成。

985年,定南军在西北基本实现割据。后来,经过与北宋的长期拉锯战,经过几代人的积累,李元昊终于在1038年建立了西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元昊四次击败北宋军队,消灭多达五六万的宋军,随后又击败廖兴宗亲征,奠定了西北近二百年的割据基础。

至于强弱排名,北宋自然是综合实力排名第一,辽国实力排名第二,但军事实力排名第一。西夏虽然战斗力和国力最弱,却是最顽强的,军事实力相当强大。再加上两国要啃这块硬骨头,还得剥层皮,于是就形成了三足鼎立。

5.南宋、金朝和西夏

原来西夏、北宋、辽国三足鼎立,百年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115年,女真崛起于东北山区,之后崛起数年。经过与辽的数次战争,她终于在1125年加入北宋灭辽,进而入主中原,成为天下第一大国。

127年,金军南下,一举消灭了腐朽的北宋政权,造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灾。然而,南宋残余势力随康王赵构南迁,并在一批名臣的帮助下,在南宋建立了局部政权。南宋稳住阵脚后,逐渐恢复发展,国力尚可。

另一方面,西夏方面顶住压力,打败了徐进军队,拯救了西夏。但随着内乱不断,国力下降,西夏不再犀利。这一时期三国实力对比,徐进高居榜首,北宋经济能力最强,位居第二,而西夏太弱,控制不了天下大局。

直到晋朝后期,蒙古在草原崛起,然后把天下三国一一消灭,从此三国局面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4826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