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他因伤很少上战场打仗,但因一个特殊贡献,成为开国上将

原创他因伤很少上战场打仗,但因一个特殊贡献,成为开国上将,第1张

原创他因伤很少上战场打仗,但因一个特殊贡献,成为开国上将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物流的重要性。

那么,你知道我军后勤工作的先驱是谁吗?就是开国大将杨志成。

杨志成出生在贵州,那里有很多山。家境贫寒抓一把,杨志成的家庭条件很困难。在他出生前,父亲去世,母亲独自抚养几个孩子。

据说穷人家的孩子越早管事越好。杨志成从小就特别懂事,学习成绩也很优秀。14岁考上贵州嘉科农业学校。后来加入川滇黔联军当军需官。1926年随盟军赴广东,考入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出身的杨志成,本想通过战斗来施展才华,但世事难料。后来杨志成在一次战斗中腹部受伤,加上之前的旧伤,无法继续在前线杀敌,只好转向后勤。

不得不说,杨志成在物流管理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在当时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杨志成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解决了红军的后勤、补给和医疗问题,极大地方便了红军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杨志成还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当时的士兵大多穿着破旧的衣服,这些士兵来自四面八方,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五颜六色,不规则。于是,杨志成主动承担起设计制作红军第一套衣服的责任。

和杨志成军需部的人员商量后,设计了几种款式的军装。经过董事长、朱总经理等领导审定,最终确定了这样的军装:八角军帽,五星帽徽;它是一件中山装,有两个较低的口袋,领口有一个红色的领子,领子上有一条黑边。裤子是搭配打底裤的常见款式。

为了尽快做出这批军装,杨志成筹集了5万元,成立了一个临时服装厂,并请来了很多裁缝。经过大家的努力,红军终于穿上了新军装,焕然一新。

由于对后勤的巨大贡献,杨志成被誉为我军“后勤之父”,红军第一“大管家”。

红军长征期间,杨志成的后勤工作也发挥了很大作用。爬雪山时,为了保证战士们能吃饱,杨志成提前到处筹措粮食,还养了很多皮毛和烧酒御寒。过草地后,杨志成尽全力筹粮115万斤。

要知道,在漫长而艰难的长征中,光靠毅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杨志成提前准备的粮食等物资,红军长征会更加艰难。

加入红军后,杨志成几次路过家门口,都没有回家。他甚至没有见到他母亲最后一面。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杨志成非常悲痛,写了一副挽联寄回家,上面写着:“万里长征,报效国家,报效母亲。失败四十年,教子亦师也。”

1955年,杨志成被授予上将军衔,但他感到惭愧,说:“革命几十年,我很努力,但和其他同志相比,我大概做得还不够。几乎所有其他被授予将军的士兵都在解放战争中担任军团指挥官和政治委员。我很惭愧,我没有当过司令员、政委,还被授予过将军。”

开国将领中有著名的“三阳”,指杨成武、杨得志和杨勇。其实应该加上杨志成,共“四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4718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