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英雄陈海涵

燕赵英雄陈海涵,第1张

燕赵英雄陈海

抗战时期闽西儿童系列故事

赵韩海

陈出生于上杭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达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以民族大局为重,同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奔赴抗日前线。同时,为了培养更多的新干部,把陈、等100多名干部调到延安红军大学,即后来的抗日军政大学。

当时延安成了进步人士的圣地,宝塔山的号召也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到延安追寻抗战真相,大部分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战大学不断发展壮大,学生近万人。抗日军政大学的名气越来越大,但并没有改变这里非常艰苦的生活条件。陈所在的抗日军政大学三期的学生,以挖窑洞为生,以种地为生。虽然吃苦有点苦,但同学们都有一颗革命的赤子之心和坚定的信念,苦中作乐,乐此不疲。

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抗日前线,而陈、等少数同志则留在学校教书。1939年,根据抗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抗日军政大学总校迁入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晋察冀军区开办了分校,称为第二分校。1939年10月,陈走出抗联总校大门,先后任特勤团、晋察冀军区第一团政委。在聂司令员的直接领导下,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历次反“扫荡”战斗。

1941年,陈接到聂司令员的电报,要求第一团担负平汉线保定东、荣成地区的运粮任务。兵家有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陈知道,聂委托他运送粮食,以解决部队后勤保障的艰巨任务。他立即带着部队出发,到指定地点运粮,争分夺秒。共运送粮食15万斤,出色地完成了聂司令员交给的任务。

在陈休整前,聂司令员指示陈三天内赶赴阜平地区参加反“扫荡”,同时留一个连保卫军区、地委和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陈雷厉风行,率代表团副团长率主力西进,如期赶到阜平地区。聂对气喘吁吁的陈说:“干得好,你们团的主力将和军事当局一起转移。时间不多了,赶紧回去做好部署。”

转移中,第一团被敌人包围,奋战2天2夜,终于摆脱敌人。后来,陈指挥部队在阜平以北的山区迎击日军。陈机智灵活,命令两个连化装成日伪军,打入日军腹地,消灭敌人500余人。接着,陈乘胜追击,指挥部队在东黄泥、红子店一带歼灭敌军200余人,随后回到黟县临泉一带。

1941年9月,日本侵略者对晋察冀边区的根据地进行了一次秋季“扫荡”。反“扫荡”斗争使陈的第一个团“狼牙山五壮士”载入史册。

9月25日拂晓,日军从两面来到琅琊山,琅琊山所有山沟都有敌人。为避其锋芒,八路军包围了琅琊山,为了使4万多干部群众突出重围,第一师师长杨成武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以第三、二十团的兵力进攻敌据点,调动日军开了20多里的口子,使干部。为了保证干部群众安全转移,陈命令留下七团六班班长,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在琅琊山牵制敌人。

26日上午,五六百名侵华日军向琅琊山扑来。五名士兵一边开枪迎敌,一边占据有利地形向更高的地方前进。侵华日军以为八路军主力在山上,不惜一切代价,一次次向山上冲锋。马宝玉等五名战士忍住饥饿,沉着应战。从早上到中午,他们先后四次打退敌人的冲锋,消灭敌人一百多人,圆满完成了牵制敌人的任务,保证了主力的安全转移。然而,当他们撤退到琅琊山棋盘坨顶时,已经弹尽粮绝,敌人又压了上来。在这关键时刻,他们宁死也不被俘,毅然跳下悬崖。班长马宝玉和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宋学义在半山腰被树枝挂住,负伤获救。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壮举,震撼了晋察冀根据地的广大军民。

反扫荡结束后,街道召开了庆祝反扫荡胜利的大会,表彰了五位壮士的英雄事迹。分区司令员杨成武代表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宣布了烈士褒扬令,并亲自将军区、分区的奖章和奖金颁发给葛振林、宋学义。为了纪念三位烈士的英雄业绩,边区政府专门建了一座“琅琊山三烈士塔”,上面有聂的亲笔题词:

死,这个革命军人要有精神;

宁死不屈是赵岩英雄的光荣传统。(陈淑如整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4628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