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秦军消灭45万赵军,为何不能灭亡赵国?为何38年后才灭赵

长平之战秦军消灭45万赵军,为何不能灭亡赵国?为何38年后才灭赵,第1张

长平之战秦军消灭45万赵军,为何不能灭亡赵国?为何38年后才灭赵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被视为秦国与赵国的战略决战。双方投入了近百万兵力,调动了无数后勤资源。从当时秦赵的规模来看,总人口在百万级别,长平之战已经是冷兵器时代战争规模的天花板。

在这场战争中,秦军率领秦将田雷俘获了40多万赵军,除了240名年轻的赵军被释放外,其余40万赵军全部阵亡。再加上赵军未统帅之前的损失,赵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45万大军,几乎是赵军的倾国之兵,是赵的绝对主力。

名匠百奇

当时的赵国,除了北方的边防军防备匈奴,国内没有军队。即使这样,秦国也不能消灭赵国。这是因为秦国内部存在战略分歧。以秦国项和为首的主要和平派认为,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巨大,需要休养生息,无力继续灭赵国。它所要做的就是接受赵割让的土地,并达成和平。

以秦齐为首的主战派认为,长平之战后,应该突袭赵国首都邯郸,趁热打铁,一举灭赵。

最后,赵浩棋决定不急于消灭赵国。他接受了赵国割地求和休养生息的要求,拒绝了白起一边胜利一边灭赵国的提议。

不久之后,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本来准备割地求和的赵,居然食言了。赵浩棋·程潇不愿意为了和平而放弃领土。赵的这一操作直接让秦国傻眼了。秦王赵翔恼羞成怒,立即派军队围攻赵国的首都邯郸。这就是历史上的邯郸之战。

赵国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有一个叫虞卿的大臣认为,让地求和不能满足秦国的愿望,继续让地会使赵国灭亡。还不如把城池献给齐国抵抗秦军,同时,赵积极联系魏国和楚国,派赵生出使魏国和楚国。平原君成功地调动了魏国和楚国的军队,并在邯郸城下打败了秦军。

那么问题来了。赵的45万主力全军覆没。秦国为什么灭不了赵国?

1.秦国失去了消灭赵国的最好机会。

秦国灭赵的最佳时机是长平之战后马不停蹄攻邯郸,趁赵哀痛之际围困邯郸。这时,赵失去了抵抗的信心,而魏、楚、齐的援军又没有同时到达。这是消灭赵国的最佳时机,但却被秦王浪费了。

田雷的建议是正确的。长平之战后,赵国立即发动了一场消灭赵国的战争。赵没有喘息的机会,也没有时间去联合其他诸侯国。更重要的是,即使是赵自己的边防军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到达邯郸城。当时邯郸城是一座没有军队的城市。

长平之战

从长平战争的战场到赵国的首都邯郸有240公里。如果直达的话,秦军到邯郸只需4~6天。以这个时间和速度,赵灿等不到援军,所以他只能独自对抗秦军。即使秦军不攻城,不呼叫援军,邯郸也很难守住。毕竟赵无粮,其他诸侯国至少也要2~3个月才会派出援军。赵灿等不起了。

秦王赵翔决定与赵讲和,给了赵一个喘息的机会。一方面给了赵时间组织防守,调动自己的军队到邯郸。另一方面,它要求赵联系魏、楚、齐。平原君真的带来了援军。邯郸城下的秦军三面受敌,不得不撤退。邯郸之战是长平之战后秦国最大的败仗。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旦秦国失去了灭赵的最好机会,灭赵就没有机会了。秦始皇25年灭赵,是38年以后的事了。

秦邯郸之战

2.从战略的角度来看,赵浩棋认为灭赵的时机还不成熟。

如果你站在秦王赵翔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你就会明白,秦王赵翔早年一味地打秦国的对外战争,甚至有越过其他诸侯国进攻远方诸侯国的例子。这是一个很不成熟的策略,就算打下了别国的土地,也是飞地,守不住。

直到范雎的出现,秦王赵翔才明白远系繁殖和进攻策略的正确性。所谓远交而攻,就是秦国虽然和离秦国很远的诸侯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秦国可以进攻和抢夺对方国家的城池和土地。

秦国的项最大的政治理想就是不断扩大秦国的城市和土地。很难说他有统一天下的野心。从秦国项一生的事迹来看,秦国项没有统一天下的能力和谋略。当时秦国国力比任何一个诸侯国都强,但还没有达到碾压对方国家的地步。

漫长的和平战争前后的形势图

一个国家的毁灭虽然可以获得更多的土地和城市,但也会导致对方最激烈的对抗。邯郸之战就是一个例子。秦军围攻邯郸,统一了整个赵国,给了秦国致命的一击,终于让秦军看到了赵军的绝望和意志。

赵国灭亡之战也将导致关东六国与秦国的政治结盟。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秦国灭亡赵国的战争会尽快落到其他诸侯国身上。其他诸侯国再蠢,也不得不考虑秦国眼前的威胁。更重要的是,秦国灭赵会打破现有的政治格局,秦国越来越强,东方六国越来越弱。对于东方六国来说,这是

所以在长平之战中,东方五国因为没有迫在眉睫的威胁而无法帮助赵。但是,当秦国灭了赵国,东方五国也帮不了赵国。一旦赵国灭亡,东方五国再联合就没有意义了,所以秦国是无法被阻止的。

六国联手攻打秦国

这个道理东方六国都懂,秦王赵翔也懂。秦王赵翔只想默默地扩张城市和土地,不想引起东方六国的激烈对抗。秦王赵翔需要的是一种温水煮青蛙慢慢忽悠六国,然后等待机会继续强大。否则,以秦王的智慧,他不会看不出灭赵的策略是正确的。

3.秦国没想到赵国竟然敢毁约。

秦国的项答应赵国媾和,条件是赵国割让六城给秦国,南朝鲜割让理想国给秦国,势单力薄,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杀死赵国军队40多万。秦没有理由认为赵会违背它。

然而,赵国不敢把城市割让给秦国。秦国以前很强大,不断通过战争获取其他诸侯国的城市,很少有不服从的。正是这种自信,让秦国失算了,秦国万万没有想到,赵国不敢割地。

赵既然不敢把城池让给秦国,当然就做好了面对进攻的准备。赵的准备一方面是调动自己的边防军,同时利用自己有名的廉颇守城。另一方面,他向魏国和楚国求援,赵胜、成功地邀请了两国的援军。

赵不肯让出城。

这样,赵国才有信心对抗秦国。反而是秦国不断失算。赵国不肯割地后,秦国又发动了战争。显然,这是一场仓促而不确定的战争。即使田雷认为时间已经过去,他也不应该继续发动战争。然而,很明显,秦王赵翔为了所谓的面子,不顾一切地攻打赵国,先后出动了几十万军队。结果他的部队损失了,邯郸城也没攻下。

秦军在平之战中杀死了超过40万的赵国军队,但是邯郸之战却以秦国的失败而告终。为什么秦国直到38年后才灭了赵国?至少有三个原因:

1.战国时期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邯郸之战,赵、魏、楚联手击败,给了东方六国极大的信心,至少打破了秦军无敌的神话,同时也让东方六国明白,要想制衡秦国,东方六国必须联合起来。

邯郸之战结束一年后,周赧王担心秦国会对付自己,于是联合燕楚攻打秦国。然而,秦国采取了第一步行动,占领了周赧王,消灭了东周。

邯郸之战结束十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47年,信陵君魏无忌联合五个诸侯国的联军攻打秦国,在黄河以南打败了著名的秦国蒙骜。然后五国联军攻打函谷关,但秦军不敢打。这是战国末期盟军对秦国威胁最大的一次进攻。

六国联盟经常打败秦国。

正是因为秦国的强大,在这个时候,东方六国往往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秦国虽强,但双拳难敌四手。一次对付五六个诸侯国太难了,经常被打败。不要认为秦军是不可战胜的,这场战争也不是没有胜利。面对六国的联合,秦军得不偿失,阻止了秦国统一天下。

2.秦国的君主开始变化。

邯郸之战结束六年后,秦王赵翔去世。他的次子安,担任了秦王的孝一年,然后成为新的秦王。这就是秦孝文王,但秦孝文王在位仅三天就病死了,于是他的儿子子楚继承了王位。这是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

秦庄王在位仅三年就病死了。13岁时,嬴政即位。因为他太年轻,嬴政不能掌权。秦国的政权由皇后赵霁和宰相吕不韦把持,他直到嬴政22岁加冕才掌权。之后,秦始皇杀了老艾,除掉了吕不韦,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

庄襄王在位仅三年。

秦国的项死后,秦国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主要是因为国君寿命不长。三年多,换了三个君主,君主不稳。因此,秦国统一全国的战略无法实施。

3.秦统一天下的策略。

秦始皇发动统一天下的战争时,并没有把灭赵放在第一位,而是把灭南朝鲜放在第一位。根本原因是韩国较弱,先灭弱国更有利于战争统一全世界。韩国一被灭,秦国就开始对付赵国。

你看看地图就明白了,韩国的位置被秦国进入中原腹地的战略通道挡住了。夺得韩国后,秦国可以攻赵、楚、魏、齐,所以先灭韩国,后灭赵,这是秦国北上的通道。赵灭,燕可灭。

当时,有一个著名的木,王建用一个离经叛道的策略,使赵杀死李牧,使秦能够消灭赵。如果李牧没死,秦国灭赵也不会这么容易。秦始皇统一天下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这是由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战略决定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4563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