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物资保障应急预案流程

生活物资保障应急预案流程,第1张

温州出台生活必需物资应急保供方案具体内容

为加强疫情防控极端情况下全市生活必需品的高效组织和有效供应,根据市委、市政府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我市出台了《温州市生活必需品应急供应1+N工作方案》。

《方案》指出,坚持政府统筹、市场配置的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疫情防控极端情况下大米、面粉、食用油、肉类、水产品、鸡蛋、乳制品、蔬菜、方便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监测预警、采购、调运储备、应急投放、终端销售、市场监管、宣传引导等工作。通过“市场化供应保障”和“政府支持供应保障”两种方式,落实“1251”工作法(即建立统一的指挥系统,充分发挥货车司机、配送员、网格员、楼栋主任、社区志愿者五支队伍的作用,用好一张工作流程图),确保在关键时刻和极端情况下,生活必需品

一、构建指挥体系

建立健全生活必需品应急保障指挥系统,实行专班物化运行,极端情况下实行统一组织、协调和调度。

1.建立市县协调机制。

依托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生活物资保障组,完善生活物资应急保障组组织架构,压实各成员单位职责,强化统筹协调、精准施策、监督检查作用。在县(市、区)、省级产业集聚区、街道、乡镇组建应急机动队,实行专班指挥、扁平化运作,极端情况下加强市级决策和统筹,县级落实具体保障,乡镇(街道)落实,推进三级协调,落实常态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值守等机制,掌握工作主动权,全力保障全市生活必需品。

2.实施应急响应机制。

根据国家、省、市疫情防控相关规定,经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研究决定启动全球封控后,生活用品保障组迅速开展专班实体化作业,各成员单位实行专人24小时值班、责任人轮班值守制度。根据相关职责,全面加强供应组织,有效畅通物流运输,务实做好终端配送,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3.加强监测和预警机制。

疫情防控期间,将对全市及疫情相关地区的蔬菜、肉蛋奶等重点生活必需品价格进行常态化监测,对粮油、蔬菜、肉蛋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流通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掌握供销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协调处置,并及时向市生活必需品应急保障小组报告,启动相应预案。

二。加强来源组织

建立健全生活必需品供应重点企业名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在应急供应中的重要作用,确保全市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采购顺畅、储运有序。

4.加强市场主体供给。

建立市外重点供应商、市内采购商、市内厂商等名录数据库。,完善应急运输和储备投放机制。落实市外主要供应商采购基地名单,推动温州菜篮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浙江人民超市等本地供应商与储备单位的协调联动,加强与主要供应商和供应基地的沟通,鼓励双方签订应急合作协议,极端情况下加大采购力度,确保供应储备。完善全市蔬菜、鸡蛋、水产品等重点生产企业名单,做好粮油、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的应急生产和储备工作。,提高全市应急生产直供保障能力。市慈善总会统筹市外捐赠生活用品的登记发放工作,并定期向社会公示。

5.加强联合保供。

各地要建立重点保障供应企业应急网格化联系制度,根据辖区人口确定保障供应物资数量,启动物资报表日、周、月考核机制,及时掌握重点企业的存销情况、消耗金额、保障期限,并将相应情况上报市生活必需品应急保障小组,科学规划市级紧急情况下的供应调配。当市场供应出现异常时,市级按规定程序启动14+1+N联合保供机制。紧急情况下,市级不能及时调拨充足供应的,市生活物资保障组相关成员单位要立即与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粮食物资储备局等上级部门衔接,进行紧急调运,调剂异地余缺物资,确保生活必需品持续供应。

6.发挥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

挖掘电商供应链“远程交易、单独配送”在应急中的作用,探索建立应急供应“生命通道”,在一些异常情况发生后启动电商直供生活必需品,或利用其供应链网络和仓储设施进行应急运输,为疫情防控和居民生活提供稳定供应。

三。顺畅的物流和配送

加强生活必需品运输保障,提高运输车辆和人员快速核验放行、应急转运站物资接驳中转、封闭管理住宅小区配送效率,切实保障物流运输系统畅通。

7.加强运输保障。

完善日常生活必需应急物资运输车辆交通管理系统,动态更新全市寿险及供应企业(含电商)、快递企业、货车司机“白名单”,实行承运企业或车主通过主管部门网上申报-审核自动生成“电子通行证”。在疫情防控全闭环管理的条件下,开辟应急物资运输绿色通道,充分保障运输车辆和人员的优先快检和即时放行,提高通行效率。市公安局会同市大数据管理局做好来暖和回暖货车司机的数据分析工作,尽快下发到各地。各地要及时向货车司机推送疫情防控和交通管制措施细节,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和物流畅通措施落实到位。

8.及时启动紧急物资调运。

设置科学的应急物资转运中转站,完善消毒、中转、暂存、综合保障等功能。,并保证在封城管控的极端情况下,可以有条件地进行“非接触式”投递和接收。各地要完善中转站衔接方案,确保中转站接收的应急物资及时高效衔接配送到各地区,以县(市、区)和省级产业集聚区为主体进行终端配送。推动重点物流企业进入,提高装卸效率,实现物资有序、安全、足量进入封闭控制区。中转站要在卫生健康部门的指导下,按照集中隔离点的要求实施集中管理,加强人员配置、管理和培训。

9.加强网格化管理。

以网格为单位建立极端情况下生活必需品发放机制,加强网格人员调配,鼓励和引导广大党员、政府官员、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充当“买手”和“配送员”,及时收集封控区、控防区“三区”居民的应急生活必需品,推出居家包、快餐包、水果包等政府补贴的暖心套餐,提供多样化选择。对行动困难、行动不便、网购困难、重大慢性病等特殊人群,实行“点对点”配送服务,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送货上门,充分保障居民物质需求。

10.鼓励多种形式的终端供给创新。

鼓励和支持各零售终端在防疫前提下适当延长营业时间,确保正常经营秩序,无正当理由不得关停或缩短营业时间。支持附近超市,社区食品店等。提供在线订购和线下配送、移动卡车销售等服务。,鼓励商业企业和个体生鲜商家在社区指定位置设立临时销售点,鼓励居民利用电子商务平台APP、社区团购群、尚超微信群等进行网络购物。

11.完善协调机制。

完善保障生活必需品畅通的协调机制,及时协调交通管制、村(社区)管制、人员隔离以及交通受阻、司机无法出行等问题。完善工作联系渠道和监管方式,确保问题即时解决,重点物流企业正常运转,物资运输渠道畅通高效。各级必要物资保障小组和应急供应小组要及时对保供保畅、快检快通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确保保供保畅机制落实到位。

四。加强团队建设

用好货车司机、送货员、网格员、楼管员、社区志愿者五支队伍,提前开展岗前培训和演练,定期做核酸检测,确保极端情况下能快速拉起队伍,形成“战斗力”。

12.及时组建服务团队。

根据疫情防控水平和应急供应需要,适时组建“货车司机”、“配送骑手”、“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市交通部门要根据极端情况下的交通状况,做好“货车司机”队伍的人数测算、人力池组织和资格审查工作。市商务、市场监管、邮政部门要与快递企业建立“配送骑手”设立合作渠道,完善合作机制,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各网格要做好前期“社区志愿者”意向安排,确保战时能第一时间形成志愿服务能力。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快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政府搭台、社会力量唱戏、群众受益”的应急志愿服务工作格局。

13.提高团队的服务水平

加强“货车司机”、“送货员”、“楼栋主任”、“社区志愿者”应急服务队伍的日常管理,建立防疫档案,及时组织岗前培训和演练,加强极端情况下的区域集中服务管理,预留和指定集中服务管理场所并提供住宿、核酸检测等生活保障。,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组织人员形成“战斗力”,进行生活用品的运输和配送服务。

14.加强全流程服务对接。

加强地方应急队伍与末端配送服务的衔接,合理设置交通标准和社区投放点,加强与社区楼栋负责人的对接合作,实行分段分区、点对点配送的精准服务,有效避免“最后一公里”、“最后100米”、“配送失败”等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62404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14
下一篇 2022-09-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