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渊明的资料简介,陶渊明的简介

关于陶渊明的资料简介,陶渊明的简介,第1张

陶渊明简介资料(陶渊明的详细资料)

陶渊明 (365 ~ 427),东晋末宋初诗人、辞赋家。名隐,言深。或者说一个有鲜明人物的鲜明名字。五号武柳先生.私靖捷,世称靖捷先生。旬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生活与思想: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府,封他为长沙郡。祖父是太守。父亲早逝,陶渊明生活贫困,但家庭教育良好。晋孝帝太原十八年(393),二十九岁,为官,献酒江州。因不堪官职,被革职,不久回到李。后来被称为江州主簿,却没有上任。金隆安四年(400),入桓玄荆州刺史、江州刺史屏。辛丑遂七月休假,夜归江陵画嘴曰:“诗书画好,林园无爱。如何舍此,远往西京!”表达了他隐居的想法。元兴二年(403)冬,母亲患蒙台梭利氏病去世,遂去浔阳居丧。进入刘裕的荧幕后,参军为镇军。在赴任途中,他写下了《第一镇军由屈阿左参军》。伊元年(405),刘从军为建威。2008年8月,我请求被任命为彭泽县县长。在任80多天后,他于11月辞职退休。至于这次辞职的原因,《宋书·列传》记载杜佑被派到郡里,郡官告诉他要带一个乐队去见他。陶渊明叹道:“我不能为了五斗米向一个村夫弯腰!”同一天,他辞职回到李身边。如《归Xi词》,据说是“定性自然,非整风之果;饥虽切,违己之疾”,于是趁着“他的迷途不远”,又回去种田了。回到田后,他写了《归园居田》五首,描写他“久居笼中,得归自然”的快乐心情。陶渊明这次隐退,再也没有做官。艺兮四年(408),他家失火,家道渐衰。义七年,陶渊明迁居南村,写了两首《徙》。隐居之后的陶渊明性情颇为平静,有时还会耕种自己的土地,所谓“早晨去废,荷锄归”(归园,第三部)。与他交往的文人也不少,一起“赏析奇闻,解惑”。

陶渊明形象[明]

陶渊明晚年越来越穷,却不愿意做官。伊十四年(418),朝廷招他为文学家。宋朝是晋武帝建立的,陶渊明更是厌倦了政治。此时的《书九》诗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新王朝的态度。元嘉三年,(426),江州刺史谭道济去见渊明,劝他做官,然后给梁肉,渊明叫他离开。元嘉四年(427),元明病情加重,写了三首挽歌诗。第三首诗最后一句说:“死了就同山。”表达了他对死亡的冷静态度。这年11月,渊明病逝,享年63岁。

陶渊明生前作品流传不广。萧统收集整理,编成《陶渊明集》,并为其作序、立传。萧统编的《陶集》虽已失传,但后来的《陶集》都是在此基础上编纂的。陶渊明的作品有诗125首,赋12首,散文、颂、叙,其他一些作品的真伪不确定。

早期生活

陶渊明的曾祖父还是陶侃(尚有争议,但两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晋代名人孟佳的祖父娶了陶侃的第十个女儿。我祖父是太守(我祖父姓二,或姓戴,或姓毛),我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喜之不尽”的人,具体事迹已无从考证。还有一个普通的妹妹,小渊明大三岁,后来嫁给了一个姓程的家庭,所以陶称她为程世美。就其父尚有妾而言,渊明最初的家庭情况还不算太差。

袁明八岁父亲去世,家道渐衰。十二岁姑姑去世,元明后来写文章回忆这段往事:“小时候善良,早生贵子,很时髦。我二十六岁,我才九岁(《程氏姊妹文颂》)。20岁那年,家里特别穷,有句诗为证:“弱年家家短”(《有机会就做》)。

袁明“自幼习经学,爱清静,念善举,惜孤独,爱丘山,有大志,有异俗”。慕容序曰:“将军角闻道”,饮酒十六书:“少年不知人,能游六经好”。他早年接受儒家教育,有“活在世界各个角落,让思远骄傲”的志向(《杂诗》);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他很早就喜欢自然:“无适共韵,自然爱秋山”(《归园》第一部),他也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适清静。当你打开书本时,你会高兴地忘记吃饭。树荫下,鸟儿变声,它们又快乐了。俗话说,五六月中旬,我躺在北窗下,凉风暂来,我自称黄羲大师。浅识难得,即言可保”(《疏与晏子等》)。他兼有道家和儒家的修养。

仕途

二十岁那年,渊明为了谋生,开始了自己的仕途。《饮酒》第10篇:“从前,我远游四方,直到东海之角。路漫漫其修远兮,风雨阻路。谁做了这次旅行?被饥饿所驱使。当你吃饱的时候,你还有一点剩余。恐怕不是名,而是我要闲着。”那是回忆他的为官生涯。现阶段,他被生活所迫而担任的低级官员的详细资料已不可查。在家中短暂生活后,二十九岁在江州担任酒祭(此官职具体职责有待考证),不久便不堪官职重负,辞官回国。不久,国家又叫他去当主簿,他却辞了职,呆在家里。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元明加入桓玄大幕。龙四年(公元400年)初,他被任命为首都,并于五月从首都回国。于桂林被大风挡住了。有诗《庚子五月归京师挡风调林》,表达了他归乡的愿望和对园中旧居的怀念。一年后,我回旬阳悼念母亲。三年之忧终,元明以“四十而无信,无所惧”的理念再次为官,成为镇军大将刘裕参军。这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他本想为官立大功,但做官后还是怀念农村。“他厌倦了在四川的异地奔波,却又急着住在山里”(《第一镇军由屈阿左参军》)。

伊元年(公元405年)三月,元明为建威将军刘参军,经迁西建都。《三月为建威而参军,经迁西而作都》中有一句诗:“朝夕见山河,一切如故”,“近于他物,义风不离”,“园田梦,和平久隔”,是官与官之间的动荡。

幽居

陶渊明的肖像

伊元年(公元405年)八月,袁明最后一次做官,是彭。11月,程世美病逝于武昌,袁明写下《归来词》,解读辞官,正式开始隐居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政治态度处于明朗期,思想也处于成熟期。不同于他之前努力的生活,他现在有意识了:他这样做,他明白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以前他的田园生活看起来是中小地主,而这个时候生产的劳动更多,也就是更接近普通农民的生活。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农村生活的诗歌,如《归园居田》五首,杂诗十二首。

易四年(公元408年)六月,圆明家被火烧毁,被迫迁居。

艺兮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请他为《左郎》的作者,但元明以生病为由,没有申请。

伊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任江州刺史,在这一年前后或一两年后与元明交好。他们之间有奇闻轶事,酒是白送的。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西安知府,与元明交游,有龚燕出钱买酒的奇闻。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谭道济听闻元明之名,去见他,献上梁肉,劝他入仕元明,却被他拒绝,献上的梁肉未被接受。同年,渊明死于浔阳。他死后,他的朋友们暗地里称之为“荆节”,后人称之为“节”。

诗歌创作

陶渊明的诗歌成就主要表现在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上。将田园题材纳入诗歌,是陶渊明对诗歌创作的重要贡献。乡村的审美特征不同于山川,以山川、瀑布、流泉为特征,景色奇特多变。乡村平淡而自然。陶渊明发现并欣赏了这种自然之美,这与当时充分关注山川的士大夫大相径庭。在陶渊明的诗中,田园风光是草屋、榆柳、桃李、胀豆、麦穗、村里集市上做饭的炊烟和鸡犬的吠声。在陶渊明看来,这些都是善良、感人、美好的东西。此外,农村特有的和谐自然的亲情也让他感触颇深,与陶渊明视为“牢笼”的官场截然相反。陶渊明还亲自参加劳动,劳动中的苦与乐都如实记录在他的诗中。如《归园住田》第三册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满豆,苗稀。清晨早起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月光下扛锄头归来。植被覆盖的羊肠小道,夜露沾湿了我的衣服。衣不足惜,愿遂。”他很乐意写他的第一次分娩,但他不擅长耕作。他由衷的高兴是非常真诚的。陶渊明是第一个将农耕题材引入诗歌领域的诗人,也是第一个发现田园风光之美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除了田园题材,陶渊明还有咏怀、咏史、友人答问、游历、哲学等题材。,如杂诗12首,饮酒诗20首,读山海经13首,影与灵等。在这些诗中,陶渊明表达了他对时事的感受,以及他当年空野心勃勃时的不安定心态。严格来说,这些诗还是和他的田园生活有关的。他在《杂诗》第二本中写道:“太阳从西边落下,月亮从东边升起。远远的,它在发光,在中间摆动空。风入屋,夜枕寒。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很容易,但永远不要睡觉。无话可说,挥杯劝孤影。日月把人扔了,有兴趣就不会赢。我难过得最后都不能安静了。”这首诗让人们对陶渊明隐退后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宋阿左,第一镇军参军,两宋,庚子五月回京止林风,辛丑七月回江陵夜行,伊司三月回黔西参军为建威等。,表达自己对官游的厌倦和对乡村的向往。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在为官期间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他说:“诗和书总是好的,但是森林花园里没有爱情。如何舍此,远至西京。”答诗是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主要标题,陶渊明写了许多诗,表现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厚情谊。如怨诗楚调以示庞书邓治中、答庞参军、贺国书、别殷晋、赠羊长史等。或诗人写友情,或写自己归田的感受,或表达一点情感,都是发自内心的,纯粹的。陶渊明的哲理诗不像玄言诗那样充满玄理,而是温暖感人,像一首家常诗。例如,连吟,准挽歌等。,叙述他的人生经历,亲切愉快,意义深远。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可以概括为“自然”和“平淡”,这与陶渊明的人格和审美理想密切相关。朴素的审美理想,憨厚老实的性格,田园题材的选择,构成了质朴自然的风格。陶渊明善于在不经意间勾勒出事物的形状。如“鸟庆新节,风送余善”(桂茂《春忆田舍》第一部)、“远暖人村,伊一墟烟”(桂园田居第一部)等。,笔法轻快畅快,田园风光的意象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与《白衣胜景》的描写相一致,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平实朴实,很难找到令人惊讶的语言,但朴实如田的口语。如《徙》二:“春秋多良辰,登高写新诗。门多互呼,有酒可虑。每个农场都有自己的路,每个闲暇都需要相思。恋爱的时候会穿着衣服谈笑风生,没完没了。这个道理就无敌了,不作为就会导致不作为。衣食住行都要的时候,我努力就不欺负你了。”诗歌的语言朴实无华,很贴近口语生活,但读起来很甜很有趣,这是和口语生活的另一个区别。

陶渊明的平淡自然还表现在他对诗歌本源和警句的忽视,这也是与时代风尚不同的。他常常在不经意的平淡中展开诗歌,如“山南种豆时,草满豆,苗稀”(《归园》第三部),自然而随意地展开,冲淡了诗歌与读者的界限。陶渊明不追求警句的效果,而是以篇章的整体性和自然的意境形成自己的特色。

散文与辞赋创作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也取决于他的散文和辞赋。尤其是《吴刘先生传》、《桃花源记》、《我回词》,这三篇文章,最能体现他的性情和思想。

《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只有120多字,褒义40多字,却为自己留下了一部丰满的传记。《晋书·陶谦传》说,“对它兴趣不大。我尝过《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人们称之为记录时。”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采取正史传记的形式,但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具有自我叙述的特点,而不是叙述生活故事。这种写法是陶渊明首创。

《归Xi词》是一篇辞官归乡的宣言。回乡、到家后与家人团聚、来年春天务农等场景都是想象中的文字,在生动的想象中更能看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文中有许多色彩斑斓的段落,跌宕起伏的节奏,舒适的亲吻,将诗人狂喜的心情呈现给读者。欧阳修说:“金没有文章,陶渊明的《归来词》就一首。”(李源宫欢《陶渊明注》卷五,引文)虽然未必是严谨的评论,但这篇文章的崇高性是无与伦比的。

桃花源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类似: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完美的天界;只能偶尔打开一次,不能重复,也不能故意发现。特别的是,那里住着普通人,一群投靠的人,不是神仙,他们只是保持着比世界更纯粹的本性。他们的和平、安宁、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古代很多神话故事都是描写长生不老和宝藏的。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不老,也没有宝藏,只有一片耕耘的景象。陶渊明隐退之初,只想着个人的进退。他写《桃花源记》时,并不局限于个人,而是思考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走上这一步,与多年的艰辛和不佳的人生阅历有关。桃花源虽然只是空的一个梦,但还是很有价值的。

影响

陶渊明的艺术成就在南朝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晋末宋初的学者也很少提及他。齐《宋书》将沈约归入《隐逸传》,但未论其诗歌成就。直到梁肖时代,钟嵘的诗才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说“风格纯正,几乎没有长文”。忠古是真,言之悦人”,却因“世叹其质”而置于中产。萧统是全面了解陶渊明艺术成就的第一人。他不仅为陶渊明本人编写了序,还为他写了传记。《文选》收录了陶渊明的8首诗和1篇文章,评价陶渊明的艺术成就:“他的文章不是一个群体。修辞精妙,跌宕起伏,独特出众。要开朗,要淡泊北京。破浪而行,顺流而下,升至顶峰。时事可想,而拥抱是开放真实的。“至于唐代,陶渊明诗文的价值逐渐被发现,并受到推崇。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都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敬仰。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是在陶诗的影响下产生的。至于宋代,陶渊明的地位更高,苏轼曾经写过109首关于何涛的诗。与此同时,宋人开始研究陶渊明,为陶渊明做年表,研究他的生平。从此,陶渊明的地位越来越高,他在文学和思想史上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纪念后人

公墓

陶渊明墓,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南面的绵阳山南坡,北临汉阳峰,南临黄龙山。既满足了他“住在第二城,轻松一下”的愿望,又表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

纪念馆

陶渊明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庐山西麓九江县沙河街东北角,占地1600平方米,为纪念东晋诗人陶渊明而建。它于1985年7月30日开业。该网站最初是陶静节寺。神社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砖木结构,明清祠堂式,侧面有厢房。唐正在雕刻一尊2米高的陶渊明像,头上绑着一条酒巾,手里拿着一卷《山海经》。两壁上有陶渊明第四十一孙、伊名学生向涛题写的《陶静祭殿颂》,有刘翰林陈艳题写的书匾:“黄羲大师”和“望谷瑶集”。第一个大门上有明代嘉靖年间学者薛题写的“陶静祭庙”石碑,两个耳门分别通往鞠浦和柳巷。

五六广场

柳树广场,位于重庆酉阳桃花源尤尔山五柳广场,配有雕塑,重200吨,净高9.9米,底座1.28米,总高11.18米。陶渊明雕像出现在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桃花源的景点之一。雕像由江西省幸子县的芝麻白花岗岩制成,在当地加工,总消耗500吨,由江西省制造。世界上最高的陶渊明雕像比陶渊明出生地江西幸子县的陶渊明雕像高1.28米,成为尤尔山世外桃源文化主题公园的标志性景点。

声明:文章由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99hufu.com/life/30151.htm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6124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27
下一篇 2022-05-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