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生两会建言“全球化”: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国产化率和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

李东生两会建言“全球化”: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国产化率和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第1张

李东生两会建言“全球化”: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国产化率和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

2022年3月3日,全国人大召开之际,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李东生针对中国企业如何加速全球化,助力“双循环”,提出了“关于推动中国制造业升级,打造全球产业链的建议”。

李东生建议,提高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国产化率,完善中国制造业全产业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完善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布局;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充分利用中国的经济体量和巨大市场,帮助中国企业提高行业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为李东生关于全球化的两会提以下建议:

李东生连续第二年就“全球化”建言献策。

202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26.6万亿元,占全球近30%,稳居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也面临着“前后夹击”和发达国家“前后围剿”的窘境。维护中国产业链的安全稳定,不断推动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作为中国企业,加强全球运营能力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已成为必修课题。这也将加快形成国内产业基于“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打破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巩固和重构中国产业链全球竞争新优势。

“要全面理解‘构建发展新格局’,国内国际双循环缺一不可。”李东生指出,中央政府最近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级企业。李东生说,“世界级企业的标准是技术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对于制造业来说,全球竞争力意味着全球产业布局和与跨国巨头的全球竞争。”

对此,李东生在代表建议中提到:

第一,提高产业链关键环节国产化率,完善中国制造业全产业链建设。建议率先支持产业基础好、世界领先的龙头企业进入产业链上游,提高关键领域和环节的国产化率。

二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完善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布局。建议国家一方面利用当前产业链重构的契机,推进制度开放,吸引国外高科技制造企业来华投资设厂,形成产业集群;一方面,鼓励和支持中国行业龙头企业向海外延伸工业制造优势,设立RD和生产基地,加快构建全球产业链。

第三,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根据亚洲周边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具体情况,利用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产业链集聚。

第四,充分利用中国的经济体量和巨大的市场,帮助中国企业提高行业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今年的提案是2021年全国两会上全球化代表李东生提案的延续。当时他提出了支持中国企业加强双循环,加速全球化的建议。当时他表示,在当前形势下,中国企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需要“走出去”,将竞争优势拓展到全球市场。

TCL积极实践“双循环”

基于自身在中国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和20年的全球发展经验,TCL在“双循环”相互促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2021年是TCL实施“全球领先”战略的第一年。虽然国际形势尚未稳定,但TCL全球业务呈现逆势增长的态势。据悉,2021年,TCL实现海外收入1174亿元,同比增长60%。这说明TCL的全球布局越来越完善。

在全球产业链方面,TCL也在积极调整。比如TCL在墨西哥、越南、巴西、波兰扩大产量,印度首战告捷,中央半导体也在马来西亚、菲律宾开工建设。截至目前,TCL在全球布局了42个RD中心和32个制造基地,业务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产品销售范围涵盖智能屏、空音、智能移动及互联设备、冰箱、洗衣机、健康家电、智能语音等。

在全球产业链积极调整的同时,TCL实现了全球市场的稳步发展和提升。数据显示,TCL在近20个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份额均同比增长。具体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TCL智能屏全球销量1706万台,其中北美市场同比增长31.6%,新兴市场同比增长74.9%,欧洲市场同比增长140.8%,整体排名全球第三。

目前,TCL的全球产业布局和业务出口已经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全球化布局降低了国际形势不确定性的影响,规避了贸易壁垒,促进了海外营收;另一方面通过业务发展不断拉动出口增长,形成放大效应。

在全球疫情威胁下,中国制造业供应链比较优势凸显,贸易保护主义叠加引发逆全球化浪潮,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危机与机遇并存。李东生认为,“TCL是较早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作为先行者,我们应对逆全球化风险有三点经验:一是调整海外产业链布局,有效规避贸易壁垒。第二,扎根当地,提高当地管理水平。第三,继续加大RD投资,布局和建立全球RD体系,汇聚世界智慧,壮大自身实力,提升核心技术的RD能力。”

此外,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东生还就网络暴力、灵活就业、“双碳”减排等社会热点问题建言献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58892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12
下一篇 2022-09-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