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下的沪漂老人:生活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子女关系也变得微妙

上海疫情下的沪漂老人:生活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子女关系也变得微妙,第1张

上海疫情下的沪漂老人:生活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子女关系也变得微妙...

当这座城市因为疫情而按下暂停键时

上海老年人的生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上海老人的户口还在老家,大多是来上海照顾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儿孙。他们放弃了多年熟悉的朋友、邻居、社交圈、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努力适应这个陌生的城市。这个过程对很多人来说是漫长而艰难的。

上海流动老人的数量没有确切的统计,但他们实际上生活在每个人或朋友的周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他们原本的节奏。这两个月他们在上海也经历了封锁,更无法回家探亲。记者采访了一些上海的老人,为他们记录下这段特殊的时光。

网络材质图

邻域

“对面老太太今天确诊了!昨天我帮她搬了一袋大米。我现在该怎么办?”玲珑阿姨焦急地给儿子打电话。

“妈,你别急,先自己做抗原,看看有没有问题?”儿子儿媳是医护人员,从4月份就没回过家。这段时间,玲珑阿姨一个人在家照顾孙子。

2020年12月,玲珑阿姨从老家贵州凯里坐火车到上海。“孙子刚上小学,需要人照看。老公还在上班的时候,我临时关了家里开的小饭馆,一个人来了。”

我刚来上海的时候,天气很冷。每天早上,玲珑阿姨起床跑步。她看到湖里结了一层冰,花草枯萎了。“一开始我觉得有点孤独。这里我一个人都不认识。”

源地图

那时候她家刚搬到孙子小学附近的新房,玲珑阿姨每天忙着打扫卫生,搬家具的时候门都是开着的。她家对面住着一对当地老夫妻,对他们的新邻居很好奇。这位老太太经常过来询问她的家庭情况。“我一开门,就打开对面的门看一看。”

邻居的“进屋”让她有点不习惯,但玲珑阿姨对人很好。她进楼的时候,看到有人推着电瓶车或者手里拿着东西,就会主动堵门让别人前进。“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只要你自己做得好,大家都会对你好。”

后来,这位邻居老太太成了玲珑阿姨的伴侣。“老太太和老头两个人住。每天晚上孙女都会来她家吃饭,晚上回儿子家。后来才知道,她孙女和我孙子是一个班的。”这种缘分让他们“一拍即合”,经常一起逛街。

她开朗的性格也让她认识了楼里的其他人。刚来的时候压力很大,连垃圾都不知道往哪扔。但是一个月后,她对哪个市场的食物是新鲜的,哪个超市的价格了如指掌。

玲珑阿姨向门太太确诊阳性后吓坏了。"在她确诊的前一天,我在电梯里和她有过短暂的接触。"不久前,老太太从收容所出院,回到社区隔离。“我感觉现在的楼里,大家的关系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更加注重保持社交距离。但是,邻里之间的情谊并没有改变。”

和玲珑阿姨相似的是,2012年,王亚琼阿姨和妻子从四川来到上海,帮女儿照顾孙子。1996年起,她的党组织关系转入虹口凉城社区党支部。“那是我真正融入社区的开始。突然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我们小区有个党支部群,一群志同道合的老人会在一起学习聊天。本地人和陌生人没有区别。等我有时间,我也会参加支部活动。”

上海疫情期间,因为女儿和女婿都在部队工作,已经两个多月没回家了,只能靠王大妈和老伴在家照顾孙女。有一天,下楼做核酸的时候,王大妈不经意间说了一句“家快没了。”没想到不一会儿,隔壁邻居,一个40多岁的志愿者,给她送来了自己做的煎饼、包子、馒头,够吃三四天。

当天,王阿姨让孙女以“温暖的邻里之爱”为题,记录在日记里。

孩子

疫情遏制期间,上海老人与子女的关系也变得相当微妙。

从苏北退下来投靠妻子的张益友,这几天很忙。

因为疫情原因,他所居住的宝山同济公寓小区,从3月18日开始就被封控了。由于楼领导不能出门进小区,张益友自告奋勇,以“楼临时领导”的身份为居民服务。

整个社区核酸检测期间,他还带领当老师的女儿一起做志愿者。一天,外面下着大雨。张一友在暴风雨中维持秩序,女儿帮忙登记。他们站了三个多小时。虽然他们穿着雨衣,但是他们的裤子和鞋子都是湿的。他女儿说:“真的很难,但是一想到父亲那个年纪还能坚持,我为什么不坚持呢?”

张一友在做志愿者。

张益友是老家的公务员,退休后一直忙着来上海。之前已经参加了友谊路街道的公众访团和宣讲团,很忙。他的女儿也相当理解:“老人来上海,在家乡没有朋友和亲戚,他不得不感到'被需要',所以忙碌反而是一件好事。”

与张艺友不同的是,在上海待了5年的青峰叔叔,原本计划4月回湖北老家。这一次,疫情堵住了他回家的路

在这段不得不和儿子、媳妇、孙子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日子里,青峰叔叔百感交集。

每天,孙子开心的笑声都是他快乐的源泉。然而,他的儿子和儿媳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与他不同。青峰大叔不喜欢他们就忍不住说几句。刚开始,儿子儿媳总是沉默。时间长了,难免会有摩擦。

以前青峰叔叔出去走走或者干脆回老家住一段时间。然而,在预期的禁闭之外,他不得不与他们呆在同一个房间。因为还没有融入社区,青峰大叔在社区没有太多熟人,只能靠刷手机打发时间。

最近被迫独自在家照顾孙子的玲珑阿姨,也有焦虑和怨恨,但多了一些理解。“这次疫情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很多像儿子儿媳这样无私帮助别人的人。医护人员冒着被病毒感染的危险给大家治病,居委会的年轻干部和志愿者在困难时刻挺身而出,维持着每个家庭的正常生活。”

自我

胡夫妇第一次见面,是在杨浦区新江湾城一个公租房小区的核酸检测点。

小区里有五个核酸检测点,胡负责叫楼里的居民下楼到b点采样,她很认真,对着时间表,现场观察采样情况,调整叫居民的速度。这段时间,她经常在楼里跑上跑下,给大家发放防疫物资,还热情地给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发放午餐和晚餐。

胡夫妇是吉林长春人,2018年来到上海。“姑娘在上海工作。我们都退休了。老家的父母都去世了,我就来照顾女儿。”胡对说:他们居住的公租房小区,70%左右都是像她一样从外地来上海的家庭,很多都是复旦大学的师生。

胡这样描述这对夫妇的状态:“我们特别平静。平时少说话,社区需要的时候,我们就出来支持,会有热度,会有光芒。”夫妻俩一直在社区做志愿者,从垃圾分类指导员到社区防疫员。

“疫情已经来了。社区只有8个居委会干部,5000多人要做核酸检测,工作量很大。虽然居委会劝我们年纪大了不要做了,但我们还是坚持报名当志愿者。平时社区都很关心照顾我们。这时候我们也想帮居委会一把。”

从那天起,他们就和8名居委会工作人员一起奋战在抗疫第一线。

做志愿者才一天的王亚琼阿姨,因为楼道里出现了阳性确诊病例,一直觉得有点遗憾。她一直在努力发挥自己的正能量。

前不久,她发现小区里总有人在抱怨,影响了大家的心情。当天,她让孙女将三份爱心折叠起来,送给扫码志愿者、核酸检测志愿者和居委会主任,以表达感谢。之后,她把这些照片发到群里。群里很多人都在夸孩子善解人意,对志愿者表示感谢。就这样,团里的风向也立刻改变了。

源地图

王大妈告诉记者,在网络课堂上,她一直辅导孙女的语文,妻子辅导孙女的数学,女儿通过视频连线辅导英语。“再竞争也很激烈,还是班里的中队长!别人说我们把孩子教得好,我们也很有成就感!”

自我是上海老人很少提及的话题。但是,在异乡的他们,自我意识其实很重要。

胡还记得,他刚到社区时,社区里谁也不认识。六个月后,上海的春天到了。有一天,她看到一个老人在小区的花园里跳舞,就站在旁边看。舞蹈老师对她说:“姐姐,你喜欢跳舞吗?还是加入我们吧!”“我不会跳舞。”“没问题,我们教你,你慢慢就会了。”

胡舞蹈队

小区公租房流动性很大,不断有新姐妹加入舞蹈队伍。每次排练,胡都会积极参加,而且她还随队在上海的比赛中得了奖。从不会跳舞到热爱舞蹈,武利平也从舞蹈队开始融入社区。

停业两个月后,舞蹈队的活动暂停。“现在小区里‘寸步难行’,只能在家里‘猫’。”胡用iPad下载了舞蹈视频,每天在家锻炼身体。她每天六点半起床打扫卫生,晚上十点半睡觉,过着规律的生活。

在她看来,无论多大年纪,都要为自己做一些值得做的事情。这样,你在任何一个城市都能找到生活的意义。

家乡

这段时间,玲珑阿姨每天晚上都和老公视频。

“他爸爸担心我,我也担心他。我们每天都通话,互相汇报对方的情况。以前我们天天在一起,但是这么长时间没有分开过。”玲珑阿姨说:“小两口总是在一起,肯定也很想念对方,但是这里的儿孙都得照顾。家里哪里有困难,我一定去。”

当她在家乡时,她经常想念上海。当她在上海的时候,她会再次想念她的家乡。今年过年,她和儿子回到老家的小县城。“一听说我回来了,老邻居都送菜上门了。他们说我去了上海之后,总觉得少了一个人。”

邻居们称赞她有能力在上海“漫游”,但她也经历了一些辛酸的时刻。有一次她在家突然腹痛,开始想忍。后来疼痛剧烈,儿子带她去医院急救。医生诊断为急性胆囊炎。“那次打了一个星期的吊袋,吃了很多消炎药,自费2000多。”

玲珑阿姨说,异地结算是有报销清单的,只能结算清单里的病种和药品。作为一个像她这样没有单位的普通居民,她的城镇居民医保在其他地方还没有开通,看病和开处方经常要自费。

但是玲珑阿姨生性开朗。平时儿子儿媳下班回来,她都会唠叨“今天又碰到谁了,谁帮我做了什么事”。她也在努力适应环境,融入社区她总是说“无论你走到哪里,人都要自信。再难的事情,总有一天会解决的。”

胡的女儿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在一家外企找工作。“她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孩子有这个能力,我们很支持。”女儿一个人在上海的时候,努力工作的时候会说想妈妈。“过去,我们每年去上海过一次春节。那些年,父母健在,我们还要在老家照顾父母。”后来,父母双亡后,胡觉得是时候陪伴女儿了。

他们一家三口住在60多平米的两室一厅,但有父母在身边,足以给女儿一个温暖的家。“来上海四年,我们只回过两次老家。去年和今年因为疫情我都没回去。但女儿在哪里,她就是家。”

最近青峰大叔加入了上海小区的楼群。小组里的快乐气氛有时让他感到快乐,但他很少说话。在上海三年,他一直觉得自己是湖北人,没参加过什么社团活动。

“上海很现代,但在湖北老家,我感觉真的像在家里一样。有山有水,亲戚朋友那么多。”他说,“幸运的是,疫情即将结束。在那之后,我要回我的家乡。孙子也大了,儿子媳妇可以自己带。”

王亚琼正在辅导她的孙女。

王亚琼告诉记者,自己之前在宝山区买了房,以后准备在上海退休。毕竟和孩子在一个城市可以互相照顾。“疫情只是暂时的。上海的医疗条件很好,现在已经实现了异地医保互联互通。我在大医院可以直接刷医保卡,很方便。”

张艺友也决定定居上海。他说:“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疫情过后,原本不熟悉的邻里之间变得更加熟悉。现在社区在大家的努力下变成了‘无疫社区’。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希望能在上海安享晚年。”

或许,对于在上海流动的老人来说,疫情过后选择留在上海还是回老家都无所谓。毕竟安心才是家。

解放日报上官新闻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周建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57645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11
下一篇 2022-09-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