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第1张

江苏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重点任务+保障措施

新时期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键任务]

(1)严格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1。好好上体育与健康课。严格执行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科学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学前教育广泛开展快乐体操、趣味田径等儿童体能游戏。教育基础阶段,学校实行小学每周不少于4节体育课,初中、高中不少于3节,每学期安排不少于10节健康教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要把体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学生修完体育学分才能毕业。鼓励将体育纳入研究生教育的公共课程体系。

2。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按照“教、勤练、常打”的路径,实施“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教学生科学锻炼,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中小学每天上下午安排眼保健操。学校应当每年举办运动会或者运动会,成立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定期组织体育竞赛。正常天气下,每日课间、大课间活动等在校户外活动时间应不少于1.5小时;校外体育活动时间应不少于1小时;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运动的时间应不少于1小时;而且高强度运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3小时。关注个体差异和残疾学生,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运动处方指导,鼓励制定科学的训练和监控方法。

(2)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办学条件

1。充实和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各地要加大配套力度,确保到2022年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达到1∶220。鼓励高校体育教师到薄弱地区中小学担任兼职体育教师。通过购买服务,让更多有资质的社会体育组织进入校园,从而缓解体育教师不足的矛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要按标准配备教练员,达不到标准的高校要停止或减少高水平运动员的招收。

2。加强现场设备建设。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建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加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共享。设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高校原则上不得招收高水平运动员。

3。整合社会体育资源。严格执行《江苏省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09号),进一步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地开放共享机制,推动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有序开放,公共体育场地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新建体育场馆应优先建设在学校内或学校周边,以提高体育设施使用的综合效益。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作为解决中小学“三点半”问题的有效途径和课后服务的重要载体。

(3)大力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

1。突出学校的评价。按照《江苏省中小学体育专项督导评估实施方案》的要求,完善省、市、县三级学校体育督导评估体系。将学校体育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价、星级高中、各类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建设评选指标、省级和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完善对教师的评价。完善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将学校安排的身体健康监测、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参加比赛指导、徒步任务等纳入工作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和参加设区市以上组织的体育赛事结果作为体育教师的教学成果,在参与教学科研评价、职称晋升评定、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3。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中小学应当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机制,将学生日常体育参与和体质监测结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组织体质测试。除免试学生外,成绩不合格者不发毕业证书。鼓励学校每学期测试一次,建立学生体能训练和测试档案。推进初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改进中考体育内容、方式和评分方法,实行“过程评价+基础知识+实地测试”的考试方式。逐步提高中考体育成绩的权重,从过去不低于总分的5%提高到2025年的10%以上。统一考试类别、考试条件和评价标准,以数字化、可视化手段改进考试方式,确保结果准确、客观、公正。加强体育素养评价结果在高校招生中的应用研究。

(四)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和管理

1。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建立省、市、县(市、区)三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实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干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报告、高校毕业生体质健康等级证书、学生体质健康国家标准测试数据公布等制度。

2。加强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的应用。严格落实学校、县(市、区)、县(市、区)、省公布学生体质健康的监管要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被列为省级人民政府对设区市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进行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评价体系和文明校园建设指标。

(5)深化体教融合

1。建立和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教育、体育部门联合举办全省青少年体育赛事,整合省、市、县(市、区)、学校四级体育竞赛体系和选拔赛体系,统一竞赛计划、运动员注册认证和裁判员信息系统、竞赛组织标准。

2。积极建设传统体育特色学校。教育、体育部门每两年联合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遴选工作,完善遴选机制和规划布局。到“十四五”末,省级传统特色体育学校不少于1500所。鼓励学校普及“三大球”和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推动更多体育项目在学校开展,实施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即每个县(市、区)至少推广5项体育项目,每个项目至少推广6所小学、2所初中和1所高中。支持社会体育组织和学校联合建设各类高水平运动队。

3。为优秀退役运动员开辟教学渠道。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应当设立教练员岗位,鼓励各级各类学校设立教练员专(兼)职岗位,同等条件下优先招收优秀退役运动员。鼓励体校教练员为学生提供运动技能培训服务,并按照当地同职级体育教师标准支付报酬。

4。统筹组织体育教师培训。加强对全省体育教师、体校教练员、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教练员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的培训,每年至少培训2000人,切实提高全省体育教师和基层教练员的专业知识和执教能力。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时代价值和教育价值,准确把握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强化责任意识,层层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学校体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各级学校要把体育与健康列为“头号”工程,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做好教学、训练、竞赛和评价工作。

(2)完善制度保障。完善学校体育伤害风险防控和处理机制,探索建立覆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各级政府要优化教育支出结构,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同级财力支持学校体育。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体育发展,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经费。

(3)加强监督考核。将学校体育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考核,作为评价政府履行职责、办学水平和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和质量评估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四)营造良好氛围。各地要统一思想,加强政策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落实家庭教育指导,凝聚各方面共识,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gt; gt gt相关阅读推荐: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56951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10
下一篇 2022-09-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