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分公司警告

印度分公司警告,第1张

补壹刀:印度又搞“突袭”!500多家在印中企正遭印执法部门调查

写/ 刀光剑影怪姐姐

印度和中国的500多家公司正在接受印度执法机构的调查。

来自彭博的最新消息让人发现,印度政府最近两年对中国企业的审查并没有停止,而是在对小米和华为进行“突击查税”后,扩大到了令人吃惊的规模。

中国手机用户和印度相关行业组织对此感到不解,甚至在直接批评后,新德里仍坚持“区别对待中国企业”。再加上之前下架了上百个中文app等等。,一系列动作连起来,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对新德里故意针对中国企业的普遍质疑。

以印度执法的名义进行政治操纵,但这显然是一个画皮的监狱。

一个

彭博记者援引从印度企业事务部获得的相关文件,揭示了印度目前对中国企业的“扩大版”审查已经发展到何种程度。

VIVO和中兴这次都进了新德里的“黑名单”。

文件显示,印度企业事务部早在4月份就对VIVO展开了调查,以核实其是否存在“所有权结构和财务报告方面的重大违规行为”,同时还审查了中兴通讯在印度的账目。

源地图

为什么突然发起这些行动?

根据文件中的声明,有“匿名消息来源”报告称,相关中国企业可能存在“财务欺诈”和其他违规行为。

目前VIVO和中兴调查的具体内容和结果还没有出来。然而,一份“匿名举报信”和印度企业事务部的高调调查,却“成功”污名化了在印度的中国企业。

除了这两家公司,在印度开展业务的小米、OPPO、华为和阿里巴巴等中国公司也在被调查的“500多家”公司之列。他们需要提供关于公司董事、主要股东、受益人和所有权结构的详细信息。

据知情人透露,相关报告可能会在7月份发布。调查结果还将决定是否将相关“案件”移交给“专门处理严重商业欺诈”的执法部门作进一步处理。

VIVO和中兴在印度被调查的消息一出,媒体立刻想到了这两年小米公司在印度的一系列遭遇。

源地图

根据时间轴,小米印度公司很早就被卷入了印度财税部门掀起的“查税风暴”:

去年12月,印度税务部门突击搜查了小米和OPPO等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的办公室和工厂。

今年1月,印度财政部宣布将收回卢比的税款。小米印度公司65亿美元,理由是该公司向高通和小米手机软件公司支付的专利费和专利授权费未计入其进口商品的成交价格。

上个月,印度执法部门的行动升级,以涉嫌违反印度外汇管制法为由,直接冻结了小米约555亿卢比(约合48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当时有人说小米不会是最后一个在印度受此害的中国公司。

印度和中国500多家企业被审查的消息传出。

无论是“查税”,还是以“不当金融行为”为由扩大调查,印度执法部门是否针对印中企业的黑手?

2020年中印加洛万河谷冲突后,印度陆续下架了200多个中国app,并开始加强对中国企业在印度的“合法合规调查”。当时已经引起了外界对新德里政治化的广泛质疑和批评。

源地图

目前,这一波针对中国企业的调查仍然没有摆脱这种色彩。

数据显示,中国手机厂商牢牢占据印度市场。除了小米在印度出货量第一,VIVO、realme、OPPO三个中国品牌分别位列第三、第四、第五。四家中国公司占了去年印度手机市场约65%的出货量。

但发现在这些中国手机厂商全部进入印度的“观察视线”时,排名第二的手机厂商三星并没有进入调查名单。

给予印度和中国企业的“特殊待遇”,让人觉得印度执法部门是针对他们的。

看到小米、VIVO、中兴等中国公司受到如此攻击,其他科技巨头也看不下去了。

彭博5月31日报道,一个名为“印度手机和电子产品协会”的游说团体前一天致信印度相关政府部门,指责该国对科技行业使用专利费的机制“缺乏了解”。

这个团体的成员包括美国的苹果、小米、OPPO和一些印度本土的科技巨头。信中虽然没有直接点名小米的案件,但指出印度执法部门的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相关领域企业的“寒蝉效应”。

2

两年多来,印度对中国企业的态度表现出明显的反复。

2020年,中印关系因边界摩擦急剧恶化。印度政府开始试图限制中国对其敏感公司和行业的投资。之后,来自中国的200多个应用相继被禁,对中国进口产品进行额外审查。

到2021年3月,中印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缓和,印度官方也表示可以“选择性考虑中国投资”。当下半年中印边界谈判再次陷入僵局时,风向又变了。新德里做出“查税”等动作,发出中国企业“逃税”、“欺诈”、“窃利”等信息。

输入2022年。

今年1月,中印举行第14轮司令级会谈时,来自印度的消息是,印度正在考虑放宽对一些中国投资的限制。然而,波折又出现了,新德里迅速掀起了又一轮对印中企业的调查。

新德里对印中企业的态度似乎和6月时一样多变,中国投资和中国企业成了它“随时可以攻击的目标”。

数据(来源:金十数据)

事实上,就连一些印度人自己也倾向于认为印度政策对中国企业的调查是“精心策划的行动的一部分”。

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研究中心副教授杨此前撰文称,印度对中国企业的“突袭”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

这种行动的出发点是短期的政治考量,非常不理性,但其执行手段却是“理性”的。

查处“逃税”,放在任何国家都是“合法合规”的理由。可以认为这是正常的行为,没有政治动机。

新德里选择的对象也很“理性”:小米、OPPO等。都在印度手机市场根深蒂固,高度本地化,几番打击就立马放弃退出印度市场的可能性不大。

经过这样的精打细算和尝试,新德里已经意识到,打击这些印中企业成本低,但收益可以很可观,可以根据中印关系的起伏随时调整相关政策。

这种所谓“调整”的一个大背景是,印度认为自己已经如其所愿减少了“对中国的经济依赖”。

据印度统计,美国在2021-2022财年已经超过中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其中,美印贸易额为1194.2亿美元,中印贸易额为1154.2亿美元。

有印度学者据此认为,印度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将给美印合作带来巨大商机。

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指出,中印两国的统计标准不同,导致各自的贸易数字存在差异。

据中方统计,2021年中印双边贸易额为1256.6亿美元。因此,中国仍然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并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

新德里一直心满意足,想推动与中国的“科技脱钩”和“工业切割”,但中印贸易关系可以用解构来解构。

另一个背景是印度军方最近频频向中国展示“咄咄逼人”的姿态。

源地图

最新的例子是为中国设立联合指挥中心的计划。

5月底,印度媒体披露,印度陆军准备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设立由东部陆军、空陆军、海军司令部和三军司令部组成的联合指挥中心,以对抗中国在北部边境地区和印度洋海域的任何“潜在挑战”。

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这个名为“Tetra集团”的指挥中心拥有很大的权限,在国家面临“安全威胁”时有权做出“关键决策”。

在边境方向,印度还有很多小动作。

多家印度媒体报道称,此前驻扎在印巴边境的印度军队6个师正在向阿鲁纳恰尔邦(藏南)等中印重要边境地区转移。尤其是在东北部阿萨姆邦,印军还指示一个以前专门从事反恐行动的师今后只负责中印边防。

最近一波打击中国企业的时机也略显微妙。

5月31日,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司长梁洪与印度外交部东亚司助理秘书施耐因通过视频共同主持了中印边界事务磋商与协调工作机制第24次会议。

会议提到“我们同意认真落实两国领导人和两国外长达成的进一步缓和和冷却边境局势的重要共识”,“尽快举行第16轮司令级会谈”。

如此巧合,很难不让人怀疑:印度是不是又在试图“将边界争端与中印关系大局挂钩”,以此“胁迫中国让步”?

“中印作为成熟理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把边界问题放在双边关系的适当位置,不要套用边界问题的定义,甚至影响双边关系的整体发展。”

王毅外长3月访印时的这句话值得重温。

新德里,忠言逆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56455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10
下一篇 2022-09-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