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投资运营龙头

分布式光伏投资运营龙头,第1张

光伏企业跑马圈地涌向扩张产能“一条路”

[核心提示]

今年以来,光伏行业掀起了新一轮的扩产“竞赛”。a股光伏领域上市公司陆续公布产能扩张计划,总投资超2500亿元。

从第一批光伏龙头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的破产,到汉能集团的突然退市,再到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新龙头的崛起,国内光伏行业多次上演产能扩张的热潮。新一轮的产能扩张“竞赛”引起了业界对光伏行业阶段性产能过剩的担忧。当“规模效应”遭遇“后发优势”时,先入者只能进一步扩大先进产能以增加市场份额,扩大生产“竞争”或加剧结构性产能过剩。

"只有保持市场份额,我们才能获得超额利润."在解释公司大规模扩产的原因时,一家光伏企业的负责人刘力(化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我们想活下去,活得好。另外,如果不扩大生产,就得不到更多的融资,也会对公司市值产生影响。”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今年以来,光伏行业掀起了新一轮扩产“竞赛”。除了光伏企业的驰骋,新的跨界大军也在涌入。吉鲁能、通威、晶科能源等20余家a股光伏上市公司相继公布产能扩张计划,总投资超2500亿元,涉及硅材料、硅片、电池及组件等领域。

业内人士认为,“双碳”轨道市场潜力巨大,但光伏项目投资大,技术迭代快。当规模效应遭遇后发优势时,会迫使先进入者进一步扩大先进产能,企业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扩大生产“竞争”或加剧结构性产能过剩。

产业整合浪潮

6月4日,江苏GCL科技中能厂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尽管端午节假期适逢炎热天气,工厂仍在满负荷运转。上午9点,一辆13.5米长的高栏货车缓缓驶出江苏中能四期成品仓库广场。忙碌的现场工作人员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刚开出来的车,装的是大量的FBR颗粒硅。如果一切顺利,当天就可以运到下游厂家。”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不时有这种高音的货车进出仓库。“正常情况下,每天有近90吨FBR颗粒硅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负责从仓库装货的工作人员表示,节假日不休息很正常,尤其是下游需求旺盛,公司所有员工都在全天候值班。

由于市场需求旺盛,今年以来,光伏上游硅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光伏企业掀起新一轮扩产潮。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姜华认为,光伏企业扩大生产,主要是看到了市场的巨大潜力。从国内市场来看,“十四五”期间,全年新增光伏装机将达到90GW以上,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近期,光伏行业迎来密集政策。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推动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旨在锚定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姜说,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光伏发电已经成为一种廉价的供电方式。今年以来,欧洲和印度市场需求旺盛,成为中国光伏行业一季度“淡季”的重要原因。5月18日,欧盟宣布了能源计划“RepowerEU”。2025年和2030年光伏安装导则分别提高到320GW和600GW,逐步实施屋顶光伏强制安装。

光伏头部企业在扩大生产的过程中,都选择垂直一体化布局打通产业链,涉及硅材料、硅片、电池、组件等领域。以隆基绿色能源为例。3月13日,公司宣布195亿元投资计划。其中,年产30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是重头戏,也被视为公司开始补齐自身短板。

GCL科技相关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能不均衡的现象长期存在,主要是因为产业属性、资本支出、建设周期的差异,产业链很难实现均衡发展,因此利润分配会有较大波动。这也是整合企业越来越多的原因。

2021年以来,硅材料价格上涨凶猛,光伏行业“拥硅为王”。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纷纷向上游多晶硅材料环节延伸,寻求纵向一体化布局。“主要是基于供应链安全的考虑。去年很多企业拿不到硅料,开工率只有50%-60%。今年以来,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企业,如数控、众来、润扬等。,已经在上游投入巨资。”姜华说道。

协信科技科力贵技术应用示范车间

公司供图

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

光伏企业为何押宝产能扩张的“华山之路”?

强化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是企业扩大生产的重要原因。今年4月,通威公布了120亿元的扩产计划,拟投资年产32 kW高效晶体硅电池项目。公司表示,将进一步扩大公司高效晶体硅电池产业的规模优势。

“不扩大生产成本,就降不下来。盈利能力会影响资本的走向。比如,当零部件产能足够大的时候,辅材也会相应扩大。随着产能的扩大,产品价格会下降,放弃利润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生产扩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先进技术淘汰落后技术,低成本资本淘汰高成本投资,这是产业发展的规律。”刘力说。

德邦证券研报显示,2022年以来,光伏一体化厂商在各自有前景的技术路线上投入巨资,弥补薄弱产能不足,抢占新技术先机,N型拓普康、HJT等高效电池技术扩大生产速度。今年以来,金高科技、晶科能源、中来股份、东方日升等公司宣布的扩产规模从5GW到10GW不等,其技术路线基本属于N型拓普康或HJT领域。

“光伏产业的技术进步非常快。不能只看到产能扩张,也要看到淘汰的落后产能。2021年166mm硅片市场份额超过40%,2023年市场份额可能大幅下降至10%。未来两年将淘汰很多老生产线,先进产能不会过剩。”姜华说道。

业内人士表示,新增产能具有技术和成本双重优势。当规模效应遭遇后发优势时,先进入者只能进一步扩大先进产能,提高市场份额。因此出现了不扩产就可能被淘汰的“怪圈”,使得光伏企业争相加入扩产的“竞争”。

在这场扩产的“竞赛”中,光伏头部企业对继续通过扩产抢占市场份额充满信心。通威股份副董事长胡燕表示:“未来光伏企业的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或产能的竞争,而是更加系统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将集中在成本、质量、技术和综合效率上。如果成本稍高,就会被市场淘汰。”吉鲁能相关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公司这么多年一直在打造“过剩状态”下的市场竞争力,秉承“不领先、不扩产”的理念,注重产品是否有竞争力,企业经营是否稳健。

“未来行业出现波动时,企业控制风险的能力是关键。赛道的增长潜力是肯定的。不确定的是哪些公司能继续在头部位置站稳脚跟,是否会出现‘领先三五年’的局面。”刘力说。

扩张周期与技术迭代重叠,缺乏技术判断能力的企业将被淘汰。龙绿色能源总裁李振国透露,光伏电池生产线投资非常大,如果技术路线押错宝,企业可能会失去竞争力。

产能过剩是一个隐忧。

光伏产业链扩张的“竞争”引起了业内对行业阶段性产能过剩的担忧。

今年3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分会罕见地发出警告,一旦硅供大于求,将容易出现长期成本价格倒挂的极端情况,进而再次进入行业投资不足、供需严重错配的恶性循环,加剧市场无序竞争。

事实上,光伏行业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机构数据显示,2011年光伏产能超过60GW,而当时全球终端市场需求仅为30GW。受产能大量过剩影响,产品价格暴跌,供应链上很多企业无奈倒闭。整个行业经历了两年多无利可图的发展,资本支出预算被压缩到最低水平,仅维护工厂设备。2013年,市场开始逐渐复苏,行业重新洗牌。Solarbuzz数据显示,2013年光伏设备支出仅为17.3亿美元,而2011年为130亿美元。

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硅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路金标预计,2023年多晶硅产能将超过200万吨,进口供应量将超过150万吨,可加工成近600GW光伏组件。全球市场的装机需求约为300GW。扩容增量明显大于需求增量。2023年硅料环节会出现产能过剩,价格会明显下降。

光伏玻璃作为辅助材料,已有多家机构提示存在产能过剩风险。

中信建投研究报告指出,由于行业景气度的提升和光伏玻璃限产政策的调整,不少企业加快了生产线的布局。2022年上半年,预计新投产生产线27条,合计新增产能25530吨/日;2022年下半年预计点燃35条生产线,合计新增产能36850吨/日。如果所有生产线都按期投产,产能会严重过剩。随着产能的释放,2022-2023年行业将进入价格竞争阶段,企业将争夺更多的成本。

然而,也有一些乐观的看法。姜华认为,产能是否过剩取决于未来光伏市场的增量。百亿元的扩张计划实际上是分阶段实施的,企业会根据未来的市场情况决定后续的扩张计划如何推进。此外,还应考虑健康产能利用率的概念。各环节产能利用率在60%-70%之间。适度大于市场实际需求的产能有利于行业竞争,因此不必过于担心未来的产能过剩。

在胡燕看来,光伏行业产能过剩是一个“结构性”的概念,产能总量过剩,对优质产能的需求更大。所以未来可能会看到行业产能过剩,而部分企业继续扩张。晶科能源认为,全球光伏市场景气度较高,新一代技术先进产能和更高效先进产品的应用将迎来持续供不应求的局面。

纵观国内光伏行业几十年的发展,从第一批光伏龙头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的破产,到汉能集团的突然退市,再到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新龙头的崛起,光伏行业已经多次上演产能扩张的浪潮。

经历过行业大起大落的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对此深有感触:“光伏行业的几个周期就像过山车一样。受损最严重的时候,主要是因为企业在某个环节做得很好,所以想做全产业链,在拉长产业链的过程中遇到重大挫折。无奈,公司往往好了伤疤忘了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55497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9
下一篇 2022-09-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