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严禁毕业生被就业

教育部严禁毕业生被就业,第1张

教育部严禁毕业生“被”就业

六月毕业季已经到来,大学毕业生即将离开校园,进入人生的新阶段。就业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坎。近日,教育部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度会,要求各地各高校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严格规范就业统计。禁止以任何方式强迫或诱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下,超千万毕业生的“就业”大考该如何交上?

在找工作中退步

“我身边有很多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同学,他们考试延期的情况还是相当多的。”在大连某高校就读的大三学生张锐(化名)今日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虽然毕业在即,但很多同班同学还没有决定去哪里就业。

从张锐自身的情况来看,他已经和北京某国企签订了用工协议。“所有的合同和协议基本都是通过网签和快递签订的。今年受疫情影响,从找工作的城市到学校,出行很不方便。”张锐说,“顾问们认为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他们没有督促我们落实工作。现在他们会在就业群里和我们分享一些就业信息。”

针对毕业生求职现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中国就业研究院研究员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4-5月份,京沪等一线城市受疫情影响较大,因此,这些城市的高校毕业生求职也受到影响。“在疫情相对温和的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取得了一些进展。从教育部在这个时间节点召开的就业调度会来看,主要是让毕业生找工作,多待一会儿。”毛对说:

据了解,按照往年规定,毕业生一般在6、7月份离校,高校一般在7月份之前统计学生就业比例。“但从今年的情况来看,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另一方面是今年有大量毕业生。这个时候统计就业数字意义不大,可以把时间往后推。”毛于飞说话了。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年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50.4%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去单位工作,比去年下降6%。自由职业(18.6%)和慢就业(15.9%)的比例比去年上升了3%。

针对求职时间延后的现象,智联招聘招聘专家表示,考研热耽误了毕业生的求职时间,也耽误了找工作的进程。有些毕业生是在考研成绩公布后才进入求职市场的。调查显示,在准备为雇主工作的毕业生中,有22%在今年3月才开始找工作,比去年高出6.6%。

在最近的会议上,教育部还强调,高校要抓住当前就业的关键时期,组织开展“百日冲刺”系列活动,促进就业。

“一把手”访企业扩岗

为促进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部此前发文,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校校长访企扩岗促进就业专项行动,时间为2022年3月至8月。具体来说,高校在走访企业拓展岗位的过程中,要调动教学、科研、校友等资源,主动进入园区、行业、企业。通过走访与相关单位建立就业合作渠道,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招聘人才,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提供优质准确的就业信息。

其中,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含本科高职院校)要坚持实地考察的原则,把“走出去”和“请进来”结合起来。原则上,每个学校的秘书(校长和院长)访问不少于100个雇主。要对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高校提出明确要求,各高校领导班子中新发展用人单位不少于100家。

“政策的出台和变化,说明政府和高校已经把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毛告诉《今日北京商报》,“过去我们评价高校的时候,可能更看重科研成果。现在,我们把就业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让‘一把手’率先和市场对接,让他们更了解目前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和人才。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也可以往这些方向转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据悉,教育部于5月9日启动了202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依托全国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先后开展“24365校园招聘服务”网络专场招聘活动3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80余万个。

避免学生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部近日召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度会也再次重申,各地各高校要严格落实“四个严禁”的纪律要求。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或诱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得将毕业证、学位证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籍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以毕业生实习、见习证明作为就业证明。

为了加强和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将严格核查就业数据。目前教育部已经开通了毕业生自行验证的渠道。2022届毕业生可登录全国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或Xuexin.com核实毕业去向信息并在线反馈。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已向落实就业去向的2022届毕业生发送短信或微信,提醒每位毕业生及时查询和反馈就业状况。

同时,教育部将通过国家政府接口、第三方平台等权威渠道,对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用人单位数据进行核对比对,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就业数据调查核实。自2020年起,教育部连续两年委托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和全球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抽样调查。今年,教育部将继续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抽样调查。

此外,教育部和各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也开通了热线电话和邮箱,接受举报。对核实上报发现的问题,教育部将责成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逐一核实,严肃追究责任。

北京商报记者程明希赵于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55349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9
下一篇 2022-09-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