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的汽车公司

马斯克的汽车公司,第1张

这个香港老板,帮马斯克改写了汽车行业

他擦亮了香港制造。

张静波

2019年,当马斯克试图建造一台巨型铸造机器,生产像玩具一样的汽车时,他在全球范围内搜索了六家主流制造商。

其中5人拒绝合作,认为这是异想天开。

只有一家说:试试看。最终,这家厂商联手特斯拉改写了汽车制造的历史。

it 老板是香港华人。

【1】

在汽车工业的百年历史中,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

从1913年的福特流水线,到20世纪50年代的丰田生产方式……这一切的改变都来自传统燃油车企业。

谁也没想到最新的生产模式变革来自造车新势力特斯拉。

2020年8月,在特斯拉位于美国加州弗里蒙特的工厂里,一台堪比房子大小的巨型机器正在将Model Y的后车身铸造成一体!

目睹这一幕的马斯克激动地写道:

“这是汽车制造业的一场革命...用这种方式生产汽车是一件疯狂的事情,这是前所未有的。”

这不是马斯克的自大。在此之前,由于金属铝很难被冲压成复杂的形状,传统汽车制造商只能购买不同的冲压件,然后焊接在一起。

新的整体压铸工艺取代了以前的冲压件,从根本上简化了汽车制造。

70多个零件,减少到2个,最后1个!

这只是后车身。按照马斯克的构想,未来整个汽车底盘只需要前车身、后车身和底盘电池组三个部分就可以造出来。

最后,通过这项技术,可以从Model 3中消除370个不同的零件。

因为零部件数量大幅减少,特斯拉生产效率翻倍,成本大幅下降。

以模型3为例。原来的车身生产线有1000个左右的机器人,现在减少了300个。未来前车体也将采用整体压铸,另外还会减少300个机器人。

这也是特斯拉赚得盆满钵满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很多造车新势力虽然销量飙升,但利润率并不高,甚至亏损。

对于特斯拉来说,一体压铸也让自己摆脱了不擅长制造的名声。

就在几年前,马斯克还深陷“生产力地狱”。当时的特斯拉不仅受困于产能,还因为车身质量饱受诟病。

一位行业分析师曾说,“我第一次开特斯拉的车时,车身之间的缝隙很可怕,到处都是焊接痕迹。”

对此,马斯克毫不讳言:车身密封是一场噩梦,可能是全厂最痛苦的工作。

曾郝好说,他想建立一个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这样的挫折可谓惨败。

但短短几年,他从惨败中走出来,改写了汽车制造的百年历史。

因为特斯拉的示范,整个汽车行业正在从传统的冲压件向整体铸造转变。很多人认为这是继福特的流水线之后,汽车生产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新技术吓坏了传统汽车巨头,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抱怨道:

一次铸造,这样特斯拉可以在10个小时内制造出一辆Model Y,而大众生产一辆ID.3需要30个小时

马斯克没有那台巨型机器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Giga Press

这台巨型机器,由意大利IDRA公司打造,最大锁模力6000吨,被马斯克称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压铸机。

Giga Press一出,就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但鲜为人知的是:

IDRA是香港LK集团的子公司。它的老板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2】

如果不是特斯拉,李锦这个年营收仅40亿元的“小公司”几乎无法进入普通人的视野。

而它的创始人刘向商,可能依然生活在远离聚光灯的地方。在百度输入“刘向商”,只有10万条结果。

就是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企业家,却携手马斯克改写了汽车制造的历史。

这个看似偶然的结果,其实是一个行业长期坚持和努力的时代的必然选择。

刘湘商,广东人,1952年出生于一个印尼华侨家庭。由于父亲在汽车修理厂工作,小时候的刘向商对机器充满了兴趣。

“我13岁不会骑自行车的时候,已经给家里修了几十辆自行车了。”如今已是中国压铸机之王的刘向商,依然津津乐道于年轻时的回忆。

这种兴趣最终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然而当时的印尼,政局动荡,刘向商不得不跟随父母来到大陆,却不曾想,却遭遇了更大的动荡。

无奈之下,一家人于1972年搬到了中国香港。

年轻的刘向尚,一边读夜校,一边在一家机械厂上班。经过7年的努力,利津机械厂终于在1979年成立。

与今天的工业空不同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制造业闻名全球,手表出口一度位居世界第一。

随着工业的蓬勃发展,香港各行业对金工的需求很大。

但当时香港市场的压铸机基本被日本和德国企业垄断,价格昂贵。“一台机器相当于一层楼的价格”。

初出茅庐的刘向商看到了机会,并于次年推出了第一代压铸机。价格只有日本设备的20%到30%。

由于质优价廉,力劲压铸机迅速抢占了市场。注重客户服务为利津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据刘向商回忆,当时很多新客户都是熟客介绍的。

这个成功的经验后来被刘向商总结为一句话,流传至今:客户的成功就是我们的成功。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力劲压铸机为香港制造业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媒体誉为“香港制造的抛光”。

随着香港制造业的崛起,力劲也实现了自身的腾飞,设备应用从表壳扩展到玩具、纽扣、五金等。

在这个过程中,李进的命运与香港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价格高企,香港制造业逐渐衰落,随后大规模向内地转移。

刘向商也紧随客户的脚步,于1989年在深圳南投建厂。

当时大陆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工业化运动中。刘向商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并积极参与其中。

1993年,在深圳建厂仅4年后,力金选择了上海松江。“那时候,工厂所在的地方还是一片荒芜。我们是当地村镇的第一家工厂。”

在那个尘封空的年代,只要你敢拼,机会有的是

敢打敢拼的刘向商,终于一次次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

90年代初,国内家电市场起飞,生产家电零件的压铸机被大力推出。

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经历了两轮产业:摩托车和汽车。力争紧跟产业转型步伐,推出高性能冷室压铸机,助力产业腾飞。

在此期间,力劲还抓住军转民的机遇,收购了国有四大压铸机厂之一的辽宁阜新压铸机厂,并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不断提升技术实力。

所有的积累终于换来了2008年的一次重点进攻。

当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导致意大利IDRA集团倒闭。IDRA高管将千里之外的利津集团和中国市场视为救赎机会。

最终,刘向商以500万美元的代价拿下了世界领先的压铸机制造商。

第二年,拥有20年压铸经验的工程师里卡多·费拉里奥加入了公司,并成为IDRA的总经理。

一连串的巧合交织着几个企业和个人的命运,最终碰撞出汽车工业史上最壮丽的火花之一。

【3】

2019年,刚刚走出产能地狱的马斯克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铸件的极限在哪里?

这个天马行空的企业家空,看着桌子上的玩具车,突发奇想:如果像玩具车一样投一个全尺寸的车会怎么样?

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时,他们都惊呆了,因为这意味着需要一台15000吨的压铸机。

在此之前,压铸通常只用于变速箱壳体、缸体等较小的零件上,主流压铸机的锁模力最多也只有四五千吨。

这种做法在传统汽车行业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但马斯克从第一原则出发,不受行业惯例的束缚。

5000吨太疯狂了。1/3呢?

抱着这个想法,他找了全球六大压铸机厂商,其中五家拒绝合作,认为这是异想天开。

只有一个人说有可能。这是意大利IDRA公司。

IDRA敢于接单,一方面是因为其母公司利津集团的创始人刘向商早在创业之初还在给玩具汽车制造商提供机器的时候,就有着和马斯克一样的梦想:造一辆像玩具一样的全尺寸汽车。

另一方面,IDRA也有这样的实力。

作为全球压铸机行业的标杆,IDRA在过去几十年里不断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并在2019年德国国际铸造展上发布了5500吨的概念机。

但当时几乎所有的潜在客户都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别人眼里不可能的事情,却成了马斯克的最爱。在2019年的一次电话中,双方一拍即合。

尽管有着同样的梦想,但制造一台超级压铸机仍然有许多工程上的挑战。

例如,它需要一个超大的压力板、一个导向杆和一个全新的液压马达。此外,必须确保铝合金以均匀的速度注射...整个过程非常棘手。

对此,刘向商坦言:有压力!这种压力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还有来自客户的。

“过一会儿,他们会来找我们,问我们这是否可行,那是否可行...每次我们改变它,我们的机器都要与之合作。”

▲Giga Press来源:利津财经报道

来自顾客的抨击迫使我们不断发展。这也是力劲40年来从一个小小的机械厂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压铸机制造商的法宝。

用刘向商的话说:“客户的成功等于我的成功!我们必须满足市场需求,客户去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

最终,经过一年多的奋斗,一个六千多吨的庞然大物——Giga Press horizontal空诞生了。

【4】

Giga Press一举改写了全球汽车制造史。

这一壮举的出现,离不开马斯克[/k0/]的理念,离不开IDRA总经理费拉里奥的技术积累,离不开柳湘商对一个行业几十年的坚持。

虽然压铸机是制造业不可或缺的,但整个市场规模不到200亿元。

在刘向商扎根压铸机行业的几十年里,很多从制造业转行做房地产生意的香港老板,早就身家千亿,但时至今日,他们的年收入只有40亿港币,总市值不到200亿港币。

如今,利津在全球只有8个生产基地,分布在中国的深圳、上海等7个城市,还有意大利。

支持他从事这个“冷门”行业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机械的热爱。

“我喜欢搞技术,设备都是自己设计的。”在一次采访中,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提起RD,一脸兴奋。

因为热爱,刘向商4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工作。尽管他已经把生意交给了他的孩子,他仍然继续工作。

“比起旅行和玩乐,我更热爱工作,因为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比研究一台机器更有成就感了。”

正是因为这份热爱,刘向商有幸参与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工业化进程,见证了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伴随着这个过程,力劲的客户名单一直在增长,从奔驰、宝马、奥迪到通用、福特、丰田,再到比亚迪、特斯拉。

如今,Giga Press已在特斯拉的全球工厂中使用,6家中国车企正准备采用。

不仅如此,Giga Press还在不断升级,最新的9000吨Giga Press最近已经亮相,更大的模型家伙可能还在路上。

这些庞然大物正在改变汽车制造的面貌,也让李锦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

谈及这些成绩和进步,刘向商首先感谢这个时代。

“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了我们港商充分发挥的机会,同时通过世界工厂,可以向全世界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

上世纪90年代,还处于事业爬坡期的刘向商参观了美国的压铸厂,看到那里的大型自动化压铸生产线,震惊不已。

当时他想:“我们要多少年才能赶上别人?”

之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超出了国人的想象。刘向商可能没有想到:

短短20多年的时间,不仅努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压铸机制造商,他也正在成为帮助马斯克改写汽车工业的人!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认识风云人物,阅读韬略传奇。

保留所有权利。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54968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9
下一篇 2022-09-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