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鲟的寿命

长江白鲟的寿命,第1张

长江白鲟悲歌:活过1.5亿年,却没能活到2020的新年

中国有两条重要的河流,一条是黄河,另一条是长江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最终在崇明岛以东汇入东海。它是世界上第三大河流。

长江支流众多,冲击着许多平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为流域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的航运价值自然不用多说。长江流域有3600多条通航河流,在我国内河航运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长江

此外,长江流域还有丰富的水生物种。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淡水鲸鱼2种,鱼类424种,浮游生物1200多种。

流域内还有许多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如中华鲟、长江江豚、鲟鱼等。

本来长江白鲟也是长江流域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但是非常遗憾的是长江白鲟数量稀少。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长江白鲟生存环境的威胁,长江白鲟逐渐适应不了,最终于2019年12月23日灭绝。


长江白鲟

长江白鲟,又名中国白鲟,属于白鲟科,又叫中国箭鱼,与白鲟一起生活在密西西比河。

白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在古代就有记载。白鲟通常被称为象鱼,因为它的鼻子像鼻子。在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为“金枪鱼”。

长江鲟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亿年前,被学者称为白垩纪。白垩纪的特点是气候温和,海平面变化大。

这种环境适合白鲟的生存,所以长江白鲟在这个时期大量繁殖。


长江白鲟

后来随着地壳运动和太阳在宇宙中的变化,地球进入了第四纪冰期。

在此期间,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残酷的自然选择下,只有亚洲的长江鲟和北美的密西西比河鲟适应了环境的变化,存活了下来。

长江鲟鱼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生活习性是春季回江产卵。长江鲟鱼是一种又大又凶猛的鱼。鲟鱼在幼年时以鱼类为食,辅以少量虾蟹。

著名动物学家冰之教授曾在南京捕获过一条7米长、1吨重的白鲟。

而渔民口中也有“千斤蜡,千斤象”的说法。其中“砬子”代表中华鲟,“香”指白鲟。

冰之教授

长江中的史氏鲟数量很少,在科学研究中极为珍贵。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史氏鲟的种群数量就开始下降。

1983年和1987年,中国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了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其中出现了长江史氏鲟,它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在科研部门人工繁殖长江白鲟失败之前,国家严禁捕杀亲鱼和幼鱼,为幼鲟回归河流提供良好的环境,以保护和挽救濒临灭绝的白鲟。


长江白鲟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长江白鲟的活动范围逐渐受到限制,生存条件较差。长江白鲟数量锐减,仅存的白鲟个体越来越小。

白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可见白鲟的珍贵。

当2020年到来的时候,中国最后一条白鲟死亡,也就意味着这个存活了1.5亿年的物种彻底从地球上消失了。

长江白鲟经历了白垩纪至第四纪冰期的剧烈气候变化。长江白鲟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赢家,却没能挺过2020年的新年。


白鲟邮票

人类和长江白鲟

不得不承认,白鲟的灭绝与人类息息相关。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长江水质恶化,长江白鲟恶劣的生存环境是白鲟灭绝的主要原因。但人类意识到这一点后,迅速展开了一系列救援工作。

从政府政策层面出台了很多保护长江白鲟的法律法规,根据白鲟的生活和休息情况调整了禁渔期。相关组织也对野生白鲟进行了保护和救助。

2002年12月,一名渔民在捕鱼时误捕了一条白鲟。当渔民在渔网中看到这条不寻常的鱼时,他认出这是长江白鲟,于是他立即联系了相关人员。


长江

专家赶到后,将这条白鲟救起,灰色,长3.3米,重约130公斤。专家分开渔网,清洗并缝合白鲟身上的伤口。

专家称,这条白鲟是50多年来在中国长江下游发现的最大的白鲟。

2003年1月24日,另一名渔民在南溪县富溪口的长江口误捕了一条长江白鲟。这条白鲟是一条雌性鲟鱼,腹部有大量鱼卵,头部和身体有明显的伤痕。

经过三天的精心救助,专家将白鲟放生,并对白鲟进行了跟踪调查。当时,适合白鲟生存的环境少之又少。仅仅三年后,白鲟的踪迹全无。



长江施氏鲟数量锐减,野生施氏鲟几乎绝迹。然而,专家们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史氏鲟,但每次都很失望。

直到2019年底,白鲟被宣布完全灭绝。与此同时,长江10年禁渔期正式拉开序幕。

长江鲟鱼的灭绝给人类敲响了警钟,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白鲟

长江鲟鱼灭绝的原因

上一篇文章提到,长江白鲟其实算是一个生命力很强的物种。那么长江白鲟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

除了影响环境,人类还过度捕捞白鲟。

白鲟的数量从一开始就不稀缺。上世纪60年代,长江里还有很多白鲟,在长江里渔民的船上很常见。国家没有将白鲟列入保护动物名单。

于是渔民们毫无顾忌地大量捕捞,高价出售白鲟,作为美味送上人类的餐桌。当时,白鲟的年捕获量高达25吨。

渔民

在接下来的20年里,人类大量捕捞白鲟,导致白鲟数量锐减。根据20世纪70年代的记录,白鲟的年捕获量达到5万公斤。

很多人都涌向这种暴利行业,以至于忽略了长江上的渔业。河上有大大小小的渔船。一些渔民甚至用非常密的网来捕捉幼鲟鱼,以增加他们的捕获量。

白鲟失去了生长期,很多没下蛋的鱼被抓上来端上餐桌。这样一来,白鲟的数量自然只会减少而不会增加。

影响白鲟生存的人类活动不仅是过度捕捞,还有筑坝拦河。中华鲟是一种洄游性鱼类,生活在金沙江下游,但每年排卵的时候都会去长江上游。

年幼的鲟鱼

所以每年春天,雌性白鲟都要逆流而上,到宜宾地区的河段排卵,然后鱼卵顺流而下,到下游长大。

而筑坝拦河,堵住了白鲟经过的河道,上下游白鲟都被堵住了,导致白鲟无法完成回溯。这对白鲟的生长和繁殖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大坝和其他设施不仅堵塞了白鲟的洄游通道,还破坏了鱼类生长所需的资源。

在河流上筑坝不仅影响白鲟,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研究,筑坝等活动对自然水域鱼类的繁殖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导致目前全球有五分之一的淡水鱼灭绝或濒临灭绝。

白鲟

再者,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高楼林立,城市化进程较快。工业化的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长江沿岸高楼林立,工厂遍地开花,导致大量污水和有毒物质流入水中。水污染越来越严重,长江的生态系统逐渐遭到破坏。

后来随着长江航运价值的逐渐开发,也给长江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破坏。每年,无数的鱼死于船只的螺旋桨,包括白鲟。

白鲟

1984年,在长江中发现了一条白鲟。那只是一条死鱼。那条白鲟的头已经完全腐烂了。看来很有可能是撞上过往船只致死。

除了人类对白鲟的威胁,白鲟本身的繁殖也是一个问题。

据专家调查,在自然水域中,白鲟从鱼苗成长为具有繁殖能力的成鱼至少需要7年时间。一般来说,鲟鱼越大,繁殖能力越强。

鲟鱼一次产卵量极大,可超过20万枚,但鱼卵孵化成功率很低,原因有二:

一是白鲟天敌多,卵容易被天敌发现吃掉;二是刚孵化的鱼苗不能适应长江日益恶化的环境,夭折。

白鲟

由于以上原因,白鲟最终无法适应地球上的环境。2019年,最后一条白鲟沉入河底,宣告了白鲟的彻底灭绝。

虽然白鲟灭绝的原因很多,但人类活动无疑给白鲟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目前,长江白鲟灭绝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我们在惋惜这一生存了1.5亿年的物种灭绝的同时,也应该反思自己,吸取长江白鲟灭绝的教训。

灭绝的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刻不容缓。人和动物都是地球的居民,人类作为智慧的大型动物,应该保护弱者。

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物多样性,说到底也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

参考数据

长江鲟鱼——百度百科

张涛,杨莉。长江白鲟的灭绝敲响了生态警钟[J]。生态经济,2020,36(03):9-12。

中国长江白鲟宣布灭绝[J]。渔业致富指南,2020(03):3-4。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54913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9
下一篇 2022-09-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