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告的颜色

讣告的颜色,第1张

泪目!她的讣告,全网都“破例”用了彩色照片......

邹静资料图

她一生爱美

也留下了地球上最美的背景...

编辑:傅

她恐怕是中国最爱美爱色的女士了。她一生都在追逐一个多彩的梦,她发展的三代乐凯电影也完成了所有中国人的一个多彩的梦。

中国工程院首任院士、感光材料专家、天津大学教授邹静。2022年6月9日,她以86岁的高龄在天津走完了自己多彩的人生。

“像居里夫人”

邹静,193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平湖,后为江南古镇乍浦邹氏。她曾经是一个小巧玲珑的小姐。她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长大。她年轻的时候因为战乱和家庭的原因搬到了苏州,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

中学时,她唱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成长在那个充满革命激情的年代,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像居里夫人一样去探索奇妙无穷的化学世界。

1954年,高中毕业的邹静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18岁那年,她在高考志愿表上填了所有的化学化工系。名单公布后,她被录取为留苏预科生,成为苏州高级中学(现江苏省苏州中学)五十四届六名留苏预科生中唯一的女生。

专修俄语一年后,1955年夏天,邹静前往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攻读当时在国内还是空白人的电影制造与加工专业。

这个涉及照相化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有机化学等化学学科的专业,让邹静着迷,也让她与感光材料结下了不解之缘,堪称精细化工皇冠上的明珠。

邹静手写的俄文笔记。

经过学习,邹静的大学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她喜欢看芭蕾舞和戏剧,听音乐,阅读俄罗斯著名作品,参观博物馆和一起旅行。

大学三年级的暑假,她打算回国探亲。然而,当苏联列宁格勒学生联合会号召苏生为祖国捐赠一架飞机时,她毫不犹豫地捐出了自己经过两年的节俭攒下的所有回国探亲的路费。

也是在这一年,邹静在苏联第三电影厂实习期间,认识了中国派出的实习团,得知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电影厂——宝鼎电影厂(现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这也是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

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困境

就是这样一个机缘,让邹静在1960年完成学业回国时,毅然选择了生活条件艰苦的北方古城保定。

新建的电影厂位于西郊一个荒草丛生的地方。工厂的第一餐是干红薯胡萝卜汤,盛在一个又大又厚的黑色陶瓷碗里。她从小就尝到了从未经历过的饥饿...

此时,比生活条件更艰难的是,烂尾的胶片厂正面临苏联撤走专家、停止供应关键设备的窘境。

邹静的第一项任务是负责特种红外军用胶片的研制,这是国防科委下达的一项紧急军事任务。

刚刚24岁的她面临着这样的科研条件:没有资料,没有设备,实验室工作条件差。

即便如此,她还是带着两个18岁的年轻工人,在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窟的暗室里,开始了高质量、精细、锐利的特种红外胶片的研发。

邹静年轻时的工作照。

依靠在大学学到的电影制造知识,她带领团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1960年至1965年,她成功研制出各种类型的红外胶片,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当时国防和军工的迫切需要。

邹静的科研能力开始显露锋芒。

元人的“色彩梦”

现在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彩色胶片和照片并不陌生,但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和德国能生产彩色胶片。

在当时的中国,一卷小小的彩色胶卷成了一道难以攻克的复杂工序。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邹静说。

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她带领团队于1986年将乐凯100日光彩色胶卷(ⅱ)投入工业化生产,实现了国产彩色胶卷零的突破,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彩色胶卷的历史。

为了尽快缩小与国外知名品牌产品的差距,邹静还带领团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先后研发出乐凯BR10色辊、BR100色辊、GBR100色辊。

乐凯电影(资料图)。

这些国产乐凯彩色影片记录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运动员的英姿,记录了1993年两岸联合登山活动登上珠峰的壮观景象,记录了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过上美好生活的瞬间。......

中国人记忆中的“负面”从此变成了颜色。

更重要的是,乐凯胶片问世后,在技术和效果上逐渐与国外品牌平起平坐,不仅使进口胶片在中国市场的价格明显低于国内外市场,也使彩色摄影在90年代进入越来越多的中国普通家庭。

一生“爱美”的老师妈妈们

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胶片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邹静此时已年届七十。她迅速调整主攻方向,带领年轻的科技团队将研究领域转向功能薄膜材料。同时,她也把年轻人的培养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3年至今,邹静在天津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全职任教。

近年来,邹静带领团队推动化工学科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为突破透明导电膜材料、海洋防污等重大领域关键技术做出了积极贡献,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作为老师,邹静院士在学生眼中是和蔼可亲的。“她从不担心学生,总是以简单的方式引导他们”。

2009年跟随邹静攻读博士学位的陆说,邹静对她的学生强调得最多。第一,研究一定要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她一直说的是,做事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让大家感受比较深刻的是春风在与邹静互动中的感受。

自2003年起,化工学院王红先生一直担任邹静的研究助理。邹静温柔的精神,绅士的风范,一直让她感动。“那时,她还住在保定。每次我去,她都会提前在楼下等我,笑着接我上楼。”

况且在王红眼里,邹静是一个爱美的人,很注重自己的妆容。他的头发总是很乱,衣服总是很整洁,出门一定要化淡妆。

除了科研,邹静是一个喜欢文学艺术的人,无论走到哪里,她都抽时间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

这两年,邹静因为深受帕金森等疾病的困扰,深居简出。

2021年10月2日是天津大学校庆日。85岁的她,满头银发,化着淡妆,穿着鲜红的外套,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校园里的北洋广场。

邹静晚年照片(资料图)。

谢红用手机给她拍了张照片。

谢红说她的母亲一生都热爱美丽和音乐。即使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天,只要“莫斯科郊外的夜晚”响起,她仍然可以用俄语哼唱。

照片中,邹静银发难掩优雅端庄的状态,一如既往的带着亲切慈祥的笑容。历经沧桑,她就像在暗室里洗过一样,只留下最美的颜色。......

邹静院士,“一生爱美”,

谢谢你在地球上留下了你美丽的背景...

旅途愉快!

来源:科技日报、“天津大学”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中国青年报。

制片人:路宏

主管:张建奎

编辑:许

编辑:苏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54521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9
下一篇 2022-09-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