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答案

北京市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答案,第1张

2022年北京市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卷评析

2022年北京市历史分级考试是新课标理念下首次使用高中新教材的分级考试。试题全面贯彻立德庶人的教育宗旨,突出历史学科独特的教育价值,突出“四史”和传统文化的考查。试题通过生动的情境全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历史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试题形式稳定新颖,题型平和,所用材料贴近时代、贴近教材、贴近学生,对中学历史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一是以德育人,突出史学的教育功能

1。突出“四史”考试,坚定理想信念

信念是精神之钙,力量之源。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考查。如选择题第8题描写重庆谈判后,中共代表王若飞飞机失事引起的深切哀悼。以此为情景,考察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在当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和历史使命。问题9:以1950年大学课程的变化为语境,考察学生对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认同,培养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问题10以中国文化和非洲行为载体,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全方位外交,特别重视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帮助非洲国家发展。例如,第17题要求学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个时期中选择1个事例,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考察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的深刻理解。

2。在审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和魂。试题通过新颖的情境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如选择题第一题,以战国中期江西果子山发现的大型墓葬为载体,考察学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认识。第三题结合宋代周知的亭、阁、榭、娱、社教育等建筑考察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伦理教育特征的理解。

3。建立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第16题以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丝马贸易为例。要求学生讲解唐代农耕与游牧的互动,考察学生对古代历史上中原与边疆少数民族友好往来、交流交融的认识,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

4。突出世界文化多样性,培养开放包容的胸怀

文化交流推动文明进步,只有开放才能不断发展。试题注重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考查,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胸怀。比如问题11,以希腊文明起源于西亚北非的观点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性。问题12:以英国议会的建立为例,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历史上反对专制、寻求民主的艰难历程。问题13,从国际法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现代国际法的发展演变,促进世界规则意识。第18题直接呈现了18-19世纪拉丁美洲与欧洲文化交流的简要总结,引导学生了解欧洲启蒙运动、科学思想和废奴思想是如何影响拉丁美洲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领导人是如何吸收欧洲启蒙运动并进一步发扬光大的。

二。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全面考察素养和能力

1。突出历史唯物主义和时间概念的考查空

历史唯物主义使历史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试题从多个角度综合考察考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和理解。比如,第四题通过考察明代的印本,让学生认识到文艺作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9:通过大学课程的调整和变化,引导考生理解时代发展与教育变革的关系。这些问题从不同方面考察了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运用。

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空框架下,才能对历史事件有准确的认识。问题2通过历史地图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变化,具有明显的历史空特征。第15题提供了4份史料,要求考生正确判断史料中涉及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考察考生对历史时间概念的准确理解。

2。强调对历史证据和历史解释的审查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对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让学生运用史料培养分析和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进而对历史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试卷第一题提供战国时期大型墓葬的相关史料,要求考生了解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历史特点。第11题要求考生通过英国学者的观点寻找希腊文明源头在西亚北非的历史证据。问题17。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时期,各选一个例子来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以上问题都充分体现了对史料和证据的综合考查。第16题“丝绸与马匹”要求考生解释唐代农耕与游牧的互动,第18题“拉丁美洲与欧洲”要求考生评论玻利瓦尔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第19题“军费与财政”要求考生指出明清两代军费增加的主要来源的区别。以上问题从不同角度综合考察考生的历史解释。

3。加强历史探究能力的考查

运用史料,探索历史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教学必须贯彻的学科目标,也是分级考试的考试目标。第20题“华工与一战”,结合教材具体内容,为考生提供一些关于华工在一战中的研究资料。要求考生对历史资料类型中的历史文献进行准确分类,并在此基础上从材料中选择一个题目,说明选题的意义,拟出研究提纲,列出参考资料。这个答题要求实际上是对学生探究历史问题能力的综合考察。这种提问既考察了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也引导了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三。实施双减政策,指导深化教育改革

1。试题紧扣主要知识,保持稳定

试题在全面覆盖知识的同时,要紧扣教材的主流知识,引导师生在教与学中关注时代的整体特征和知识线索。比如1-4题考察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江南的开发、中国古代社会的启蒙以及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问题12-14考察了世界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工业革命。问题17考察近代中国的革命历程、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论和实践成果等。

2。重视新教材的使用,指导教学

新教材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挑战。试题回应了这一需求,引导教师关注新教材的新内容、新理念,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把握。例如,第16题,以丝绸和马匹的贸易为出发点,要求学生深入思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流所带来的影响。引导师生关注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交流发展的历史,突出他们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例如,第18题以拉丁美洲与欧洲交流的史实为例,展示了被压迫的殖民地人民在世界近代史上发挥的巨大作用,引导师生在教学和学习中更多地关注和研究亚非拉历史。再比如第15题和第20题,涉及两次世界大战的新内容。在考察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引导他们思考“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3。助力“双减”政策,回应时代需求。

部分试题的情境创设、材料选择、考试理念“改变”了新教材。比如问题2中的历史地图(示意图)就是根据教材原图绘制的。第16题基于教材的“探索与发展”一栏。第20题“华工与一战”的部分材料直接来源于两本必考教材。这个问题的第二个问题不仅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而且要求学生有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这个思路直接呼应了教材中“活动课”的设置思路。考题中的信息提醒我们,阅读和阅读教材应该是教学的第一要务,教师要深入研究新教材的价值观,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资源。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能保证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突出时代主题,体现北京特色

1。突出时代主题

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历史教学和历史评价必须呼应时代主题。比如第一个问题吸收了近年来的考古成果,突出了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历史发展。问题9:通过高校课程调整考试,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特色。问题17:通过探索毛泽东思想的原创性,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2。体现北京特色

根据北京考生知识面广、视野开阔、思维灵活的特点。试题的创设突出了大格局、研究性、开放性的特点。如20题不仅要求学生识别史料的类型,还要求学生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初步的独立研究,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命题创新。

除了以上特点,试题还有以下特点

一、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今年的多道试题从不同角度突出时代主题,强调对党和革命历史的学习、理解和考查。例如,第八个问题通过各界对“四·八烈士”的悼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和平与民主的使命。问题9以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为切入点,突出了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性。第10题题为“非洲文化年”,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第17题紧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认识,既突出了对历史唯物主义核心素养的考查,又达到了“教育与考试相结合”的目的。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悠久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试卷从多个角度考察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如第一题,以江西果子山战国墓葬为主题,旨在考察考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和理解。问题16。以唐代的丝马贸易为例,考察考生对历史上国内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民族交融的认识,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构建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历史考试也强调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问题11以希腊文明的起源为题,考察考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第18题考察了拉美独立运动的思想来源和独特性,展示了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这样可以引导考生立足故土,放眼世界,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人类文明的共融性和多样性。

三。注意考查学科的思维和方法,全面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

1、全面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试卷整体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创设情境,通过历史的复杂表象引导考生认识历史的本质。对时间空概念的考查也贯穿整个试卷,强调在特定历史时间空的框架下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基本素养,而第2题和第15题是对时间空概念的直接考查。鉴于题型的功能,试卷第二部分侧重于核心素养的更高层次。该部分试题采用不同方式、不同梯度设计,考查考生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综合运用时间空概念和史料实证方法对历史现象和事件做出合理解释的关键能力。

2、注重思维和方法,突出探究和创新能力的考查

为了有效、深入地考察考生的核心素养水平,试题的设计需要有相应的探究性和开放性,而北京的考生,阅读面广,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也在适应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这一点在试卷的第二部分有所突出。比如第17题,既有选择性,又有开放性。第20题的任务设计以探究性和开放性为主,是典型的综合考查核心素养的测试。该题创设历史研究的学术情境,要求考生自己选题,形成研究思路,拟定研究提纲,考察考生整理史料、从中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给了考生更广阔的展示舞台,展示自己的综合学术素养和创造潜力。

4。贴近教学实际,加强与教材的联系,助力“双减”

1、注意考察主干和重点

2022北京试题以学生为本,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考查考生所学的主要知识,如中国古代社会教育、江南发展、明清商品经济繁荣、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发展过程和具体表现等。中国近代革命历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等。世界文明起源,重要政治法律制度,工业革命等。同时也注重对交通、思想文化等中外历史综合内容的考查。试题以主要知识为载体,考察考生的关键学术能力。

2、进一步加强与教材的联系

为了帮助“双减”,北京卷更加注重命题考试与教材的相关性。首先,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地图和课后思考问题。比如问题2中的历史地图(示意图)就是根据教材原图绘制的。第16题涉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互动,也是从教材的“探索与发展”一栏中抽出来的。第20题“华工与一战”的部分材料直接来源于两本必考教材。其次,试题在价值理念上与新教材保持一致,注重体现新课标精神。比如第20题,呼应了教材中“活动课”的设置理念,注重探究和创新意识的综合考查。本题的任务设置和考试目标沿袭了教材中活动课的理念,强调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完成任务的过程包括整理资料、选择研究课题、拟定研究大纲等。,最后对探究话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过程对于活动课来说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对应试者核心素养水平的一次全面考查。这两种方法目标一致,相辅相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54496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9
下一篇 2022-09-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