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基金封闭期提前开放

新发基金封闭期提前开放,第1张

首批3年期科创基金"封转开"7月迎解禁高峰如何应对?

科技创新板开板三周年将至,首批发行成立的5只科技主题三年期封闭式基金也迎来“解封”。

截至6月14日,广发、郭芙、鹏华等5家基金公司的科技主题三年运作混合型基金已全部转为上市开放式基金,并陆续更名。从业绩来看,五只基金的差距在逐渐拉大,头尾差超过100%。

同时,科创板将于7月迎来开市三周年,这意味着市场即将进入陆续解禁股的阶段。截至6月14日,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428家,总市值5.25万亿元。

来源:Wind,截至2022年6月14日。

首批3年期科技主题基金差价111%

6月,首批3年期封闭式科技主题基金亮相,迎来了“封闭开放”(封闭转开放)的大幕。日前,华安、广发、郭芙、鹏华、万家等5只基金相继发布公告称,旗下3年期科技主题封闭式基金的封闭运作期将陆续到期,将转为上市开放式基金并更名。

具体来看,6月14日,华安科技创新主题三年名称调整为华安智联,灵活配置基金转为偏债混合型基金;6月13日,广发科技创新3年主题、郭芙科技创新3年主题、万家科技创新3年主题A分别更名为广发科技创新主题、郭芙创新企业A、万家科技创新主题A;6月10日,鹏华科技创新主题关闭三年,广发科技创新主题更名为鹏华创新动力。

此前这五只基金产品的“火爆”还记忆犹新。但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受各类基金经理的投研策略、管理能力等因素影响。基金产品经过三年的运作,业绩也呈现分化趋势,自始至终相差近111%。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4日,广发科技主题、万家科技主题A、郭芙创新企业A位列前三。最近三年累计回报分别为115.45%、100.6%、92.61%,而鹏华创新动力为55.34%,华安智联仅为4.57%,同期沪深300业绩为15.53%。

以科技为主题的封闭3年的基金差距如此之大,投资者不禁在相关产品的股票吧里感慨。记者在浏览上述产品的股票栏时,可以明显看到,与前三名产品多为“感谢”的画风不同,后两者多为担忧和抱怨。

截图:来自田甜基金网基金

为什么同类产品会有差异?

作为几乎同时成立的同类型基金,面对同样的市场环境,为何会有不同的“命运”?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可能与近年来产品的投资比例以及基金经理的稳定性有关。投资者需要对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和定位差异有清晰的认识。

从基金组合来看,定期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华安智联权益类投资占比仅为2.14%,2022年一季度提升至7.7%;鹏华创新动力的股权投资占比也不到50%;涨幅居前的广发科技主题、万家科技主题A、郭芙创新企业A的权益占比相对较高,大多在70%-99%之间。另一方面,从基金经理的人事变动来看,广发基金、郭芙基金、万家基金、鹏华基金在管理的三年时间里,都“自始至终”有过第一任基金经理,而华安基金则是彻底“换血”,之后已有五位基金经理离职。

一位公募业内人士表示,封闭式基金的好处是引导投资者养成长期投资的习惯,减少受市场短期波动干扰的“追涨杀跌”行为;同时可以保持基金规模的稳定,让基金经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挑选好的公司。但如果管理人本身不稳定,会对基金业绩的可持续性和投资者的持有体验产生很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基金管理公司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发布,再次引发了业内关于“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痛点的讨论。而这也是业绩差的产品被投资者诟病的一点。

以华安智联为例。根据定期报告,2019年至2021年该基金管理费分别为671万元、1284万元、1391万元,共计3346万元。反之,基金近三年的业绩回报低于业绩比较基准的六分之一。

有6年投资经验的基金投资者陈先生告诉记者,基金会交给专业的基金公司。如果持有3年以上还没赚到钱,投资体验肯定差;对于基金经理来说,三年可以算是一个很小的投资周期,持有三年依然没能跑赢比较基准,这不仅是对基金经理专业投资能力的质疑,也是对基金公司管理能力的质疑。

如何看待解禁?

自2019年6月开板以来,科技创新板一直是市场最热门的板块之一。自4月27日,a股开始反弹,科技创新板的领先表现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那么,作为专业投资者,基金经理如何看待科创板的反弹?即将到来的解禁高峰会对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在南方科技创新混合基金经理王波看来,科技创新板的领涨反弹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基本面的快速增长;第二,适当的估值水平;第三,政策做市商制度提高流动性和价值发现能力。

在估值层面,他分析指出,“从市盈率来看,科创板在开板后一年内整体估值维持较高,与创业板的估值差逐渐拉大。但从2020年7月份开始,科技创新板的市盈率和创业板的整体估值逐渐收敛和趋同,今年以来基本接近一致。此轮反弹启动时,科创板已经有明显的估值性价比。”

广发科技创新主题灵活配置混合型(LOF)基金经理李伟表示,从中长期来看,我们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充满信心,但也要认识到全球政治经济治理结构转型重构过程中的曲折,适度降低风险偏好,更加灵活谨慎地应对一些长期趋势性变化。在价值取向上安全性和可控性比效率和成本更重要。

此外,7月份,科技创新板公司上市三周年后将进入解禁高峰,这也是当前市场格外关注的话题之一。原始股的大规模解禁以及随之而来的潜在减持压力是否会影响科创板的投资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对此,王波向记者坦言,2022年科技创新板限售解禁总规模为10857亿元,其中大股东解禁约4740亿元,占比43.6%。参考历史上创业板解禁后的情况,大股东解禁前创业板股票股价小幅下跌;解禁后,个股30个自然日的平均绝对和相对收益继续扩大。

“市值最高的前十家创业板、科创板公司中,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股份的平均数量占总股本的1%-2%,减持公告日至首次解禁日的平均天数为150-400天。可见大股东的实际减持意愿并没有那么强烈。”他是这么说的。

他进一步补充道,“考虑到近期a股市场日成交额已经达到8000-1000亿元,我们认为科创板解禁规模完全可以消化,解禁前的调整压力也为后续资产配置提供了有利窗口。”

李伟还表示,从成长性来看,2021年年报和2022年一季报的数据显示,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科技创新板的成长性都好于其他市场。从外资持续流入科创板和内地公募机构增加科创板总配股持仓比例来看,科创板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仍在增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53229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8
下一篇 2022-09-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