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载逐“麦”行,“麦客夫妻”的幸福梦

二十五载逐“麦”行,“麦客夫妻”的幸福梦,第1张

二十五载逐“麦”行,“麦客夫妻”的幸福梦

新华社北京六月十六日电。6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题为《夫妇幸福梦“麦”二十五年》的报道。

六月的河北南部平原,麦浪翻滚,金黄一片。微风吹过,淡淡的麦香萦绕在鼻端。

河北邢台市南河区宋佳镇唐庄村的麦田里,农机轰鸣,农民四处忙碌。不时有农用车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载着饱满的麦粒,沿着小路欢快地驰骋。

6月9日,唐聚民在河北邢台南和区宋佳镇韩村的一片麦田里卸下收割的小麦(无人机照片)。所有照片均由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拍摄。

村民唐聚民坐在收割机的驾驶室里,摇晃着手中的操纵杆。在他的控制下,收割机前进、转向、倒退,准确地收集小麦。不远处,妻子窦丽萍正忙着清点亩数、收费、联系业务。“虽然辛苦,但收入还是很可观的。每亩地60元的收割费,除去所有费用,一个麦收季能赚6到7万元。”在为农民提供便利的同时,唐菊敏和窦丽萍这对“迈克”夫妇也在追逐着自己的幸福梦想。

6月9日,在河北邢台市南和区宋佳镇韩村的一片麦田里,窦立平用农田计测量麦田面积(无人机照片)。

南巡:25年的梦想

说起夫妻作为“迈克”的经历,还得从1996年说起。那时候还没有收割机。大多数当地农民用镰刀手工收割小麦,少数用小型拖拉机收割。收割后,他们要经过碾压、脱粒、扬场、晾晒等几个环节,才能把小麦运回家。

6月9日,唐聚民(右)利用休息时间检修联合收割机。

"收割小麦是最辛苦、最累人的工作."唐聚民说,那一年,他家种了8亩小麦,脱粒时因电线起火导致粮食未收。如何帮助村民提高麦收效率,降低风险,成了唐菊敏的青春梦想。后来,他和父亲买了村里第一台小麦收割机,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学习驾驶收割机帮助村民收割小麦。

1998年,唐聚民和窦丽萍结婚后,他们夫妻组成“迈克”夫妻档,开始南下河南驻马店市,从南到北收割小麦。刚开始的几年,因为收割的人少,农民站在路边等收割的人,看到路过的收割者就挥手让他们停下来。因此,唐聚民夫妇没有固定的收割路线,经常因为外地收割时间长而耽误自家小麦的收割。

6月9日,在河北邢台南和区宋佳镇韩村,唐聚民(右一)、窦丽萍(左一)和农民在一片麦田里查看收割机损失情况。

随着对路线越来越熟悉,几年后,唐聚民和河南当地的经纪人成了朋友。靠经纪人联系地块,他逐渐有了固定路线。因为他的善良,当地的特工都愿意和他合作。25年来,每次快到收麦的时候,经纪人都会一次次给唐聚民打电话,催他收麦。

“现在,我们和经纪人的关系比亲戚还亲。即使是农闲的时候,他们也会来我家住几天。那里的叔叔阿姨会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我们,这让我们很感动。”唐聚民说,“每年河南麦收回来,他们就偷偷在路上打电话告别,不然就把收割机装满土特产。”

6月9日,在河北邢台南和区宋佳镇韩村的一片麦田里,唐聚民(右)和窦丽萍在麦收时休息。

岁月变迁:7台收割机见证时代变迁

六月骄阳似火,窦丽萍穿着防晒衣,戴着遮阳帽,腰间挎着一大瓶矿泉水。“这是第七代。”她拍拍面前的小麦联合收割机,眼神像老朋友一样亲切。

唐聚民告诉记者,1996年,他家买了第一台收割机后,每台收割机平均3-5年就会更新一次。到今年,新的联合收割机是第七台小麦收割机,他还买了两台玉米收割机。“今年新买的‘大家伙’200马力,国家补贴了3万多。新收割机有空音,密封性好。操作时不会有麦芒、灰尘,开起来干净凉爽。”

6月9日,在河北邢台南和区宋佳镇韩村的一片麦田里,窦丽萍(左)和村民查看收割后的麦茬。

“电控自动变速器,操控性好,视野开阔...轻轻把握方向就好了。操作起来既方便又舒服。”唐聚民热情地介绍着新车的各种“高科技”。“车上的智能终端不仅能定位,还能计算收获的亩数,并给出故障报警,先进实用。”他真诚地说:“正是这些机器让我的家庭在富裕的道路上快速前进。”

“原厂收割机方向盘不灵活,打方向很吃力。像推‘磨盘’一样,很容易跑偏,刹车也不好用。经常出问题,一个麦季会坏好几次。那时候收割速度很慢,很容易掉麦。”唐聚民说,现在的联合收割机已经很智能化了,有自动变速器,有液压方向盘,有多功能控制台,一机多用。稍加改造,就可以收获小麦、小米、大豆。

唐聚民感慨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先进的收割机研发出来,我也会与时俱进,一路向前。”

6月9日,在河北邢台南河区宋佳镇韩村的一片麦田里,唐聚民(左)和妻子窦丽萍检查小麦是否达到收割标准。

以车为家:迈克夫妇走过麦

高速的车轮不停地吞着稻草,随着“哗啦啦”的声音,搅成碎片,“吐”了出来。一个卸粮桶从车顶伸出,麦粒源源不断地流出机器。麦田的主人,早早地开着电动三轮车,在田边等着,把所有的麦粒都拿到车上。窦平站在地面边缘,告诉前后的人注意安全。

这是麦收季节最常见的场景之一。从河南驻马店南下,今年从5月下旬到现在,唐聚民夫妇已经收割了近2000亩麦田。

“预计今年将收获3000多亩小麦,一亩小麦收60元。”唐聚民掰着指头算了一下,除去燃料成本和损耗,预计今年麦收季的纯收入将达到7万元左右。

6月10日,在南和县李嫣乡杨刚的一片麦田里,高志勇夫妇与一位外地小麦客户(右一)在地里吃午饭。

出门在外,夫妻俩经常以车为家,吃住靠收割机。“出去并不比在家好。睡在风中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忙了一天也照顾不到一顿好饭。晚上收割完太累了,一躺在地里就睡着了。”唐聚民说。

在过去的两年里,尽管有一场流行病,他们的迈克之行进行得很顺利。各地都设立了农机绿色通道,一路上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影响。当地还专门为农机手准备了爱心礼包,里面有麦收指南、口罩、消毒液、药品等。“政府想得很周到,绿豆汤已经送到地里了,想得很周到。”唐聚民说。

6月10日,高志勇在南和县李嫣乡杨刚的麦田里装载收割的小麦。

虽然工作辛苦,但唐聚民对自己的收入还是挺满意的。“我开始是一个‘迈克’。20多年来,我家的收入基本上都是我们夫妻作为‘迈克’赚的。这几年家里新盖了两层小楼,还买了车。”唐聚民夫妇有两个孩子,学习成绩都不错。唐菊敏说,“我和妻子都要努力挣钱,才能让两个孩子上学。希望他们都能考上好大学。”

从南到北,沿着小麦线。星空下空,麦田旁,无数个夜晚,夫妻二人都闻着麦香睡着了。明天这样的工作日让他们晚上睡得很香。

“明年,我会承包更多的土地,发展大规模的粮食种植。攒够了钱,打算在城里买栋楼,把父母接过去,一家人一起住。”这对夫妇笑得很开心,像夏天的太阳一样灿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53038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8
下一篇 2022-09-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