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众不为“脸”忧是数字时代的必答题

让公众不为“脸”忧是数字时代的必答题,第1张

公众不为“脸”忧是数字时代的必答题

新华社北京六月十六日电。6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让公众不要担心“脸”是数字时代的必答题》的评论。

去售楼处看房,脸被“没感觉”俘获;进出小区,被要求“刷脸”身份识别;下载手机App,不刷脸无法进入下一步...在数字化生存的今天,大众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滥用的风险和挑战。人脸识别,边界在哪里?隐私、安全、便捷,如何在三者之间保持平衡?

目前中国数字经济的红利集中释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和治理模式。然而,商家未经消费者同意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情况并不少见。在商业场所之外,一些社区和学校也开始引进相关技术。人脸识别“活跃”在很多领域,比如公共交通、城市治理等。作为生物特征信息,“人脸”也成为了数据采集的对象,暴露在毫无防备、毫无隐私可言的数字环境中。

与其他个人信息相比,人脸信息更特殊,也更容易收集。一旦泄露或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侵犯公民的隐私权、财产权等权利,甚至威胁公共安全。如何利用好数据,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公民“面子问题”,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要答案。

让公民不再为面子担忧,为技术装上“安全锁”,设定明确的红线和底线,让技术在合理的轨道和合法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技术既不能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也不能被一个失控的状态所毁。

让公民不再为面子担忧,为个人信息编织一张“防护网”。现实中,公民在遇到非法信息收集和处理时,面对的往往是有组织、专业化的信息处理机构。由于专业知识有限、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大多数公民的判断或评价能力非常有限。对此,各行业应完善相关隐私条款,要求收集个人隐私信息的企业告知收集数据的目的、数据收集的来源、数据是否会共享等。以清晰明确的方式,以防止滥用个人信息。

让公民不再为面子担忧,也撑起了法治的“保护伞”。对于滥用技术的违法行为,司法机关必须严厉打击,整治到底。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框架,筑牢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防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53037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8
下一篇 2022-09-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