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耕地保护条例

四川省耕地保护条例,第1张

四川推行“田长制”加强耕地保护

盛夏,四川眉山市仁寿县文宫镇迟佳村,绿色的水稻长势旺盛,村里的“田长”黄贵斌正在田间巡逻。

“现在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我们必须随时检查,早发现,早处理。”黄贵斌告诉一个农民。

图为迟佳村“田长”黄贵斌(左一)在田间巡逻。(仁寿县委宣传部供图)

今年,农业大省四川实行耕地保护“场长制”,对耕地实行网格化管理,保护好每一寸土地。其中,村级“田长”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在村里设立网格员,网格员是村民小组的组长。

黄贵斌作为迟佳村的“村长”,扮演着一线“瞭望台”的角色。一旦在实地考察中发现问题,他会用手机拍照,并及时向上级汇报。

在仁寿县,各级“田长”要定期巡田。县级“场长”每月巡逻一次,镇级“场长”每周巡逻一次,村级“场长”每周巡逻两次。“田间长”不仅要帮助农民及时发现农作物病虫害,还要发现、制止、举报辖区内的弃耕、“非农化”、“非农化”行为。

向农民宣讲政策也是“田长”的职责。任县贾珠镇花园俱乐部是一个农村社区。社区“田长”卢说,“田长”不仅要做坚持原则的巡查员、监督员,更要做耐心细致的解说员、宣传员。政策公布后,农民保护耕地、保障粮食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今年,花园俱乐部的农民完成了150亩废弃土地的恢复。

今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要求加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动态监测,探索实行“田长制”,建立省、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全覆盖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体系。

目前,“田长制”的相关工作正在四川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在达州市渠县,当地正在按照“先期试点+全域推广”的模式推行“农地制度”。今年1月起,“农地制度”在中滩镇等4个乡镇试点,今年7月起将在全县全面推行。

曲中滩镇花园村的“田长”郭指着一块种着玉米和大豆的地说,这些地以前都是低效的果林,种出来的柠檬、李子等水果卖不上好价钱,老是赔钱。主人无意经营,所以果园荒废,无人管理,杂草丛生。今年,在“场长制”的推动下,花园村重新引入业主,对这些土地进行翻耕,进行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保证粮食生产。

今年,广元市昭化区磨滩镇开展“场长制”试点,共设置68名“场长”,实现对辖区内耕地的全覆盖监管。目前,当地“田长”已找到360多亩废弃耕地,并已组织农民恢复耕种。

记者了解到,今后,随着“场长制”的全面推行,四川各地将在耕地集中醒目位置设立统一规范的公示牌和保护牌,公示“场长制”责任人和事项,接受社会监督。(记者陈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52770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8
下一篇 2022-09-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