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打一针疫苗会怎样

艾滋病打一针疫苗会怎样,第1张

打一针就能整治艾滋病了?

虎嗅医疗集团出品

作者|苏北佛楼米

标题|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自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约有793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毒,3630万人死于与艾滋病有关的疾病。到2020年,共有377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毒。

过去几十年来,艾滋病毒阳性人数急剧上升,死亡率也在上升。然而,一种新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终于生效,延长了感染者的生命。人们开始把这种致命的疾病当成一种慢性疾病来治疗,把治疗方法嵌入到长期疾病中是一场持久战。截至2021年,有2820万人接受了这种治疗

尽管艾滋病毒呈阳性的人数正在下降,但每年感染人数和死于艾滋病的人数仍然高得令人无法接受。2020年,约150万人成为艾滋病毒阳性,约68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我们急需一种“药到病除”的治疗方法

最近,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小鼠研究表明一种潜在的新艾滋病疗法可能被开发成疫苗,或一次性治疗艾滋病毒患者。在这项研究中,患者体内的B型白细胞被“改造”成分泌抗艾滋病毒抗体来应对病毒。

未来像天花病毒一样,只需注射一针就能永久阻断过去的艾滋病吗?

改良细胞

1981年6月,美国科学家公布了第一份艾滋病临床病例报告。这种疾病后来被正式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1983年,艾滋病的致病因子被确定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HIV。

艾滋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体液中,如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乳汁。它可以通过与感染者进行无保护的性交、使用未经消毒的针头和注射器以及输入被艾滋病毒污染的血液制品而传播。它也可以在怀孕、分娩和哺乳期间由感染艾滋病毒的母亲传染给婴儿。

其实人类有一个完整的免疫系统,B细胞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b细胞是白细胞,负责产生针对病毒、细菌等的抗体。b细胞在骨髓中形成。当它们成熟时,B细胞将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到达身体的不同部位。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选择利用B细胞的这一特性对其进行遗传修饰,使其能够产生抗艾滋病病毒的抗体。这个过程并不简单。

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学者能够在体外转化B细胞,而这项研究最令人兴奋的是科学家将这一过程移植到体内

基因工程是用来源于病毒的病毒载体完成的。这些病毒载体经过改造,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只是将编码抗体的基因带入体内的B细胞。此外,科学家已经能够准确地将抗体引入B细胞基因组中的所需位点。

这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巴泽尔博士解释说:“我们是第一个在体内改造B细胞并使其产生所需抗体的研究。所有接受治疗的模型动物都有反应,血液中也含有大量所需的抗体。”

基于这项研究,我们可以预计,在未来几年内,我们将能够通过这种方式生产出治疗艾滋病、其他传染病和一些由病毒引起的癌症(如宫颈癌、头颈癌)的药物。

基因治疗真的能终结艾滋病吗?

这项研究的大功臣是一项名为CRISPR的基因编辑技术。他可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但在生物技术领域,他已经成为一个含着金汤匙的热门技术,并获得了诺贝尔奖。

科学家形容它是基因的“剪刀”,人类可以随意剪切和修改它,得到自己需要的基因片段。这项技术的应用场景远远不局限于医疗领域,在农业、能源等方向也有巨大的想象空间空。

(来源:Getty Images)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找到了决定水稻是否易受虫害的基因并将其切断,那么世界范围内水稻的成活率和粮食产量将会大大提高,饥荒能否彻底消除?

再试试,如果我们用生物合成技术让某种细菌吃了营养物质却分泌油脂,世界能源危机能得到喘息吗?这个时候你就不会再惊叹汽车油价了。

结合以上研究,艾滋病也是可以一针消灭的。这是科技赋予人类的想象力。但是,要实现上述目标,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几年来,基因治疗发展迅速,获得了11个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数千次人体试验,这一领域终于获得了商业认可。大型制药公司进行了一系列收购,要价总计410亿美元

然而,最近的一系列挫折使这一领域回到了现实。去年的分析报告称,平均而言,AAV(腺病毒)基因治疗的149项临床试验中有35%与治疗期间的严重不良事件有关。今年2月,海外机构Jeffries的分析师将2021年临床试验中所有不良反应的40%归因于细胞和基因治疗(尽管其中一些与制造或质量问题有关,而不是毒性)。

(成功临床试验趋势图,其中深蓝色代表未知安全性,来源:自然评论)

去年9月,与AAV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频繁发生,足以让FDA成立一个特别小组。去年,该机构暂停了Audentes Therapeutics的AAV-8编码MTM1的1/2期试验,因为接受高剂量治疗的三名儿科患者中有两名出现了严重的肝毒性并死亡。在辉瑞和同源药物公司进行的AAV试验中也观察到了剂量限制性肝毒性

因此,许多公司开始通过设计腺病毒“衣壳”,增强向靶组织的递送,提高中和抗体的利用率,或增加病毒产量来解决这些问题。病毒样颗粒、脂质纳米粒和mRNA编码疗法的最新进展也可能使这一领域相互促进。

因此,一劳永逸地说,一次性疗法仍处于初级阶段,但这并没有阻碍患者和科学家对未来的期待。请等待好消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52736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7
下一篇 2022-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