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体罚学生这件事,对学生变相体罚

怎么看待体罚学生这件事,对学生变相体罚,第1张

小学生被“体罚致吐血”:网络维权不是煽动与表演

(原标题:小学生被“体罚致吐血”:网络维权不是煽动和表演)

我们应该以更加成熟的态度维权,诉诸正常的投诉渠道和法律法规,而不是制造耸人听闻的谣言来博取关注。

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一则“教师体罚哮喘学生致吐血”的网帖引发关注。

5月30日,有家长发帖举报广州某小学班主任知道女儿有哮喘,罚她在操场跑10圈。结果6岁的孩子出现了吐血、手抖、高烧十多天的症状。这位家长还展示了孩子吐在校服上的一大块“血”。这幅画太可怕了。还说为了让班主任多照顾女儿,她曾经一次性给了对方6万块钱。

从报道的内容来看,这个班主任的行为实在可恨。但就在网友怒不可遏之际,广州警方通报称,经调查取证,发帖人刘(微博名:小岛上的海)承认了其女儿体罚吐血、凌晨2点被老师威胁殴打、给老师6万元等情节。,是他为了扩大影响而故意编造的谎言。照片中显示的衣服上的“血迹”其实是化妆品和水,他的女儿目前精神状况良好。但目前,涉嫌体罚学生的老师也已被暂停班主任职务,并被全校通报批评,免去德育学科负责人职务。

涉事老师被通报批评停职,大概说明了学校对此事的态度。但这不能说是家长举报的胜利。从警方的报告来看,家长报告的内容有很多捏造和夸大之处。班主任体罚是不对的,家长夸大捏造事实的报道也不值得提倡。

儿童体罚和欺凌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一些家长遇到不公平或不公正的事情,在网上求助,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的普遍做法。然而,在网上爆料和寻求帮助必须遵循基本规则。一个最起码的要求是:尽量保证根本事实的准确性,不得恶意捏造、夸大、误导公众,以达到维权的目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当孩子受到伤害时,家长一定要冷静理智,这是不人道的,也是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只是这种用虚假信息诬陷他人的恶意做法应该被摒弃。

关于体罚,在我国的教育背景下一直存在争议。虽然教育部门提出了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惩戒教育,包括一定时间的奔跑和站立,但对于体罚的边界和定义,民间仍有不同的解读和认知。所以在这次事件中,涉事老师被通报批评停职,网上为他们争取的人也不在少数。当地教育部门的这一举措,不排除有回应舆论压力的考虑。

这需要提醒的是,虽然涉事教师受到了处罚,但网络维权绝不是煽动和表演。通过夸大其词,制造虚假信息,以夸张的方式吸引眼球,引起同情,已经完全变味了。更有甚者,当地警方告知这位家长,他还雇人进行网络炒作,可能已经触碰了法律红线。对相关人员的问责不应有任何含糊之处。

关于体罚,老师和家长的关系一直有些紧张,这涉及到师德、惩罚权、家长和学校的信任等因素。如何在保证教师合理惩罚权的同时避免惩罚滑向体罚,如何判断教师的惩罚是出于教育目的还是发泄个人愤怒,都是关乎校园教育的严肃命题。如何处理好它的尺度,是对有关各方的考验。

所以,当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时,应该采取更成熟的态度来处理问题,诉诸正常的投诉渠道和法律法规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不是以歇斯底里的方式制造耸人听闻的谣言来博取关注。这和正常的网络维权有本质区别。

归根结底,“教师体罚学生”的问题需要在理性的框架内解决。任何以造谣、制造“野料”维权的做法,只会消解维权的正当性。当然,这位家长为什么会在网上长期“抱怨”同情,其正常的投诉渠道是否被堵塞?那么,地方当局应该有更多的回应。只有全面客观的调查和信息公开,才能更好的释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5017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26
下一篇 2022-05-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