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第1张

我国第三批18名航天员,正在沙漠“荒野求生

在巴丹吉林沙漠,宇航员版的《荒野求生》正在进行。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6月16日,中国第三批18名航天员赴巴丹吉林沙漠进行野外生存训练。继2018年中国首次在着陆场沙漠地区组织野外生存训练后,中国航天员再次奔赴沙漠,开始了为期10天的现实版“荒野求生”。

在被称为“沙漠中的珠穆朗玛峰”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穿着飞行宇航服的航天员三人一组,要求模拟从返回舱着陆后 48小时内的体验,航天员自主出舱,报告着陆位置,等待救援,利用现有物资。

本次训练主要针对空站间载人任务飞船紧急返回沙漠地区的特殊情况,旨在进一步提高航天员野外救生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增强团队协作和凝聚力。

航天员赴沙漠进行野外生存训练(资料图)

为什么要进行野外生存训练?

载人航天飞行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从发射到返回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都会对航天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机组在空站执行任务期间,如果发生意外,需要紧急返航,可能无法准确降落在原降落地点,而是提前坠落到一个不可预知的地方。

在救援人员到达之前,宇航员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因此,掌握野外生存技能成为航天员训练中的必修课。

从出舱后脱下笨重的宇航服开始,航天员就开始“单打独斗”了。沙漠求生是宇航员必须掌握的救生技能。

他们在野外可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骨折、皮肤开裂、烧伤、冻伤等。,他们急需自救。如果通讯设备出现故障,他们需要点燃篝火与外界取得联系,甚至面临与毒蛇猛兽搏斗的可能。此外,食物补充和饮用水获取也是野外生存的必要技能。

野外生存训练要完成哪些科目?

宇航员用降落伞搭建掩体(资料图)

此次训练中,18名航天员分组分批,模拟沙漠生存训练全过程,进行了远距离遇险联络与方舱搭建、野外生存与短距离遇险联络、沙漠野外行军等科目。

沙漠干燥少雨,气体干燥。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航天员首先要使用救生无线电、卫星定位器、卫星电话等。先初步接触求助,再看看周围地形,利用自然条件,设备,返回舱,降落伞等。去建造遮阳隔热的掩体,在沙漠里生起篝火,烧水做饭。

之后,他们会想尽办法近距离联系求助,根据北方罗盘和卫星定位器显示的方向,确定换乘和行走的路线和方向。在做好简单的路线图、背包和拐杖后,每个人都配备了防尘墨镜、救生电台、卫星定位装置等装备和防身工具,按照预定路线行走,到达预定地点。

训练中,部分航天员利用降落伞的导向伞改装成轻便的小红帽,可以遮挡阳光和风沙。

他们用晒干的骆驼刺当柴火,用放大镜聚焦光线,点燃篝火。夜幕降临,宇航员也会玩得很开心。他们坐在篝火旁计划他们的日程,并交流他们的飞行经验和有趣的训练活动。

野外生存训练的难度有多大?

沙漠救生训练的难度不仅在于沙漠恶劣的自然环境,还在于有限的可利用自然资源和宇航员现有的水、食物等物资。由于每人只分到5公斤饮用水,宇航员连一大口水都不敢喝,只好小心翼翼。为了轻装出行,他们不得不在保证生存需要的前提下,对携带的物资进行合理的选择。

此外,在野外生存训练中,航天员需要克服大风吹沙、烈日暴晒、降雨降温等恶劣天气条件的考验。,真正体验沙漠的自然环境。同时,进一步验证救生物品配置的合理性,为后续设计改进提供依据。

此前,航天员曾在山东烟台附近海域和东北地区进行过海上救生和丛林救生训练。虽然宇航员在野外、海上、沙漠着陆的紧急情况几乎不会发生,但是掌握这些野外生存技能,可以有效提高紧急环境下的救生能力和生存心理素质,做到有备无患。

北京日报记者刘素雅,@载人航天小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43071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1
下一篇 2022-09-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