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西边的国家

太平洋西边的国家,第1张

瞭望 西方在太平洋岛国干了什么

这次探险导致60名岛民死亡,近200人被捕。岛民的祖庙和祭祀用具遭到殖民当局的蓄意破坏和亵渎。

据统计,有3万人被骗卖到澳大利亚和斐济做苦力。

“破坏肯定是他们行动的结果。他们来了,开了个派对,赚了很多钱,然后就走了。”

日本还在当地大力推行帝国公民教育,旨在向太平洋岛民灌输效忠日本、献身天皇、感恩日本统治者的思想。

美国没有立即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补救,直到核爆后第三天早上,岛上居民才开始撤离。

"这些岛屿可以提供最有价值的人类生存环境的辐射数据."

“西方殖民者给这一地区带来的不是真正的文明,而是野蛮的征服和贪婪的掠夺,使这一地区在为资本主义社会增加资本积累的同时,也遭受了西方文明带来的创伤。”

文|张勇陈德政

自从西班牙探险家费迪南·麦哲伦于17世纪20年代横渡太平洋以来,西方探险家一直在探索太平洋岛屿。到18世纪末,太平洋群岛基本上已经被西方探险家“发现”了,随后是西方传教士、商人、捕鲸船和殖民者。

到19世纪,西方几乎所有的太平洋岛屿都被纳入其殖民体系和经济体系,太平洋岛民受到旧殖民主义的挤压。二战后太平洋诸岛虽获得独立,但仍受到西方新殖民主义的剥削和粗暴对待。

殖民侵略开枪杀人毁祖庙

西方国家殖民太平洋岛屿比世界其他地方晚。新航路开通后,太平洋诸岛长期被西方商业资本忽视。这是因为运输成本太高,如果没有香料、宝石或贵金属等高价值商品,贸易成本就无法弥补。所以当时西方对太平洋岛屿兴趣不大。

到了19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仍然只满足于在这一地区推行“隐形帝国”的政策,不愿意在这里建立殖民地。因此,太平洋岛民在19世纪初基本上是自己的主人,并在19世纪上半叶建立了一批具有现代雏形的民族国家,如夏威夷王国(1810年)、塔希提岛王国(1815年)和汤加王国(1830年)。此外,斐济和萨摩亚的岛民也试图建立民族国家。

19世纪后期,西方国家完成了工业化,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为了夺取原料供应地、商品倾销地和资本投资地,转嫁国内矛盾,开始推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第二次海外扩张潮。结果,太平洋诸岛被纳入西方殖民体系。

1842年,塔希提岛王国成为法国的保护国,1880年成为法国殖民地。1893年,在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支持下,美国移民及其后裔通过军事政变推翻了利留卡拉尼女王的统治,夏威夷州王国随之崩溃。5年后,美国国会通过“新大陆决议”,正式吞并夏威夷。1898年,美国还通过美西战争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关岛。1900年,汤加王国成为英国的保护国。

到19世纪末,太平洋诸岛已被除汤加以外的外国列强瓜分,太平洋岛民成为美、英、德、法等西方国家的臣民,从而中断了其独立发展的历史进程。

20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也加入了对太平洋岛屿的殖民侵略。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后,英国将英属新几内亚交给澳大利亚,开启了澳大利亚殖民太平洋岛屿的历史。同年,新西兰从英国手中接管了库克群岛。一战后,德国在太平洋群岛的殖民地被日本、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瓜分:日本获得了德国在赤道以北的殖民地,即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北马里亚纳群岛,二战后归美国所有;新西兰收购了德属萨摩亚;澳大利亚收购了德国新几内亚,实际控制了瑙鲁。

西方国家为了维护其殖民统治秩序,残酷镇压太平洋岛民的反抗和自治运动。

例如,在萨摩亚,新西兰殖民当局实行专制统治。1923年,殖民当局决定改革萨摩亚传统的汇兑制度、土地制度和酋长制度,引起萨摩亚各界的极大不满。1926年,反新西兰运动的领袖奥拉夫·纳尔逊访问新西兰,要求萨摩亚自治。由于新西兰政府的敷衍态度,纳尔逊于1927年3月组织了萨摩亚联盟,提出了“萨摩亚人萨摩亚”的口号,呼吁在萨摩亚建立自治政府。新西兰殖民当局不仅驱逐了纳尔逊和其他反新西兰运动的领导人,还逮捕了400名纳尔逊的支持者。1929年12月28日是萨摩亚历史上极其黑暗的一天,史称“黑色星期六”。当天上午,纳尔逊支持者在阿皮亚举行游行,欢迎两名萨摩亚工会成员结束流亡后返回萨摩亚。当游行队伍行进到阿皮亚法院附近时,新西兰警方与游行队伍发生冲突,警方向游行队伍开枪,造成11人死亡,30多人受伤。

比如在英属所罗门群岛,为了反抗殖民当局征收的人头税,马莱塔岛民在1927年底以传统方式杀害了马莱塔地区专员及其下属。殖民当局组织了讨伐行动,制造了“马莱塔大屠杀”,导致60名岛民死亡,近200人被捕。岛民的祖庙和祭祀用具也遭到殖民当局的蓄意破坏和亵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民族解放运动达到高潮,到80年代,太平洋岛国纷纷独立。然而,西方仍然控制着一些具有重要地缘政治价值的太平洋岛屿。比如,美国不仅控制关岛、美属萨摩亚和北马里亚纳群岛,还在关岛等岛屿建立军事基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仍然怀有殖民心态,把太平洋诸岛当作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后院,企图使这一地区继续成为自己的政治附庸。

2013年10月28日,所罗门群岛首都霍尼亚拉郊外,一名小贩在卖鱼。高建军/本刊照片

他们来了,赚了很多钱,然后离开了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悉尼殖民地的建立和美国对华航线的开通,西方船只开始访问太平洋诸岛,逐渐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

18世纪末,西方商人发现了鲸鱼、檀香、海参、鸟粪和海豹的商业价值,但他们只想快速致富,而不是发展可持续的产业,所以他们以掠夺的方式进行开发,尤其是檀香贸易。西方商人在夏威夷、斐济等太平洋岛屿找到了东亚市场需要的檀香,然后蜂拥而至。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开采和砍伐檀香木,几乎使其在斐济和夏威夷灭绝,同时也摧毁了这个行业。

19世纪60年代,种植园经济在太平洋群岛兴起并繁荣发展。为了满足种植园生产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降低劳动力成本,榨取高额利润,太平洋劳务贸易应运而生。殖民当局与种植园主一起,通过贿赂、欺骗、绑架以及与当地统治者合作等手段,强迫岛民成为劳工,并运送到遍布太平洋的种植园。这些工人几乎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处于奴隶般的地位。由于殖民当局的法律偏袒雇主,政府缺乏监管人员,更缺乏管理雇主的动力。种植园空的暴力部门习以为常,工资被压低。体罚、周日劳动、食物配给不足和医疗条件差是家常便饭。种植园已经成为恐吓劳工的独裁王国。在英属所罗门群岛,自1870年以来,西方殖民者强迫岛民到澳大利亚和斐济从事种植园劳动,导致当地人口不断减少。这种强征劳工的做法直到1910年才彻底停止。据统计,有3万人被骗卖到澳大利亚和斐济做苦力。

巴纳巴斯岛本来就是一个美丽的岛屿。几千年来,土著居民依靠岛上的洞穴收集雨水来获取淡水和种植作物。然而,自20世纪以来,来自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矿工组成了所谓的英国磷酸盐委员会,大肆开采和掠夺这里的磷酸盐资源,导致这些洞穴遭到破坏,失去了蓄水功能。磷酸盐资源一枯竭,这些西方国家马上就走了,留给人民的只有一个悲惨的烂摊子。英国《卫报》梳理了英国磷酸盐委员会几十年来对该岛的破坏:除了淡水洞穴的破坏,西方人还破坏了该岛90%的地表,掠夺了2200万吨矿物土壤。为了采矿,它甚至强迫岛上的6000名土著居民迁移到其他岛屿。一位研究巴拿巴岛文化的学者说,“破坏肯定是他们行动的结果。他们来了,开了个派对,赚了很多钱,然后就走了。”去年巴纳巴斯岛遭遇罕见的长时间无降雨,直接导致淡水短缺,岛上居民不得不使用工业废水作为生活用水。《卫报》报道称:“住在那里的近300人情况危急,人们被迫饮用被污染的水。疾病爆发和对饥饿的恐惧等悲伤的故事不断出现。”

太平洋岛国独立后,西方国家利用其强势地位,继续对该地区进行新殖民主义开发。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太平洋岛国之间的“金枪鱼战争”。1982年2月,美国渔船“丹妮卡”号因在其专属经济区非法捕捞金枪鱼而被巴布亚新几内亚依法扣留。为此,美国对巴布亚新几内亚实施了贸易禁运,禁止其所有鱼类和渔业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还威胁巴布亚新几内亚,如果它不释放被扣押的船只,它将重新考虑其援助和相关的财务安排。巴布亚新几内亚被迫与美国金枪鱼协会达成为期9个月的临时协议。1984年6月,因在所罗门群岛专属经济区非法捕鱼,美国渔船珍妮特·戴安娜号被所罗门群岛依法扣押。美国还对所罗门群岛实施贸易禁运,给后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1985年,美国再次支持其金枪鱼协会拒绝向基里巴斯和瓦努阿图全额支付特许权使用费。面对美国的强硬态度,太平洋岛国很难自行反击。他们只能抱团取暖,寻求与苏联的渔业合作。为抵制苏联进入其“势力范围”,美国于1987年与太平洋岛国谈判签署了《南太平洋区域渔业条约》,但直到2016年,特许权使用费问题才基本解决。

太平洋岛国地区虽已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但长期处于边缘地位。西方国家只是把这一地区作为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地,并没有在这里发展起对社会进步至关重要的先进生产力。大洋洲历史学家王世明说:“西方殖民者给这一地区带来的不是真正的文明,而是野蛮的征服和贪婪的掠夺,使这一地区在为资本主义社会增加资本积累的同时,遭受了西方文明的创伤。”

2021年4月11日,中国政府援助的新冠肺炎疫苗抵达所罗门群岛首都霍尼亚拉机场,中国驻所罗门群岛大使馆提供图片。

教日语,建神社,推行皇民教育

日本曾视日本密克罗尼西亚为国家战略资产,大力扶植私人资本开发该地区。南洋兴发有限公司及其创始人季春松江是日本殖民太平洋岛屿的始作俑者。

1921年11月,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季春松江在塞班岛创办南洋兴发有限公司。到了20世纪30年代,公司的业务从最初的制糖业扩展到渔业、水产养殖业和酿酒业,再扩展到采矿业、油脂业、运输业和贸易业。30年代末,该公司成为日本在太平洋群岛扩张的深水炸弹,称“南洋群岛与南洋兴发株式会社是同生共死的关系,一莲即来世”。该公司能够以牺牲太平洋岛民的利益为代价发展壮大。大量日本移民涌入这一地区,森林被开垦成甘蔗地,土地被迫廉价出租转让,严重影响了太平洋岛民的生计,占据了他们的生存空间空。

日本在太平洋诸岛的殖民扩张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语言、风俗、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进行“日本化”。

日本海军占领密克罗尼西亚后不久,创办了岛民小学,向原住民儿童教授日语,并演唱宣扬日本军国主义的歌曲,使日语逐渐成为日本密克罗尼西亚的通用语言。

日本还在当地大力推行皇民教育,旨在向太平洋岛民灌输效忠日本、献身天皇、感恩日本统治者的思想。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密克罗尼西亚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接受了帝国人民的教育。

“文化殖民”的另一项措施是大力推行神道教,企图用神道教取代岛民的传统信仰。1940年,日本在日本密克罗尼西亚的行政中心科罗尔修建了供奉神道教神灵的国家神社——南洋神社,并为这座神道教神社举行了为期三天的落成仪式。还组织帕劳学生为日本侵华祈福。即使岛民路过南洋神社时被要求参拜,稍有疏忽就会被警察严厉斥责。在日本占领期间,殖民当局在日本密克罗尼西亚修建了27座神社。

核试验人类考验天意

对于太平洋岛国来说,进入核时代完全是被动的。

二战后,为了试验核武器,美国和英国曾在太平洋岛屿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区设立核试验场。他们之所以把核试验场设在这里,一是因为这里地广人稀,疏散民众成本低;二是远离西部大陆和白人聚居区,国内反核人士和反核运动的政治压力不大;第三,太平洋诸岛是其殖民地,美英在政治上有很强的话语权;第四,可以忽略核试验对太平洋岛民和澳大利亚原住民的伤害。

从1946年到1958年,美国在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和埃尼威托克环礁进行了60多次大气层核试验,1962年在约翰斯顿环礁和圣诞岛进行了一系列最终核试验。

1952年至1957年,英国在澳大利亚进行了一系列大气层核试验,但小规模核试验一直持续到1963年。1957年和1958年,英国分别在圣诞岛和莫登岛进行了两次热核试验。

由于比基尼环礁和埃尼威托克环礁成为核试验场,当地岛民分别被疏散到朗里克环礁和乌杰朗环礁。为了让岛民同意搬迁,美国称之为“天意”,核试验将造福全人类。

美国进行的60多次核试验相当于连续12年每天引爆投在广岛的1.7颗原子弹,给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最惨的一次是1954年3月1日,美国在比基尼环礁上引爆了当时威力最大的氢弹“布拉沃城堡”。其当量达到1500万吨,相当于10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性物质随后迅速沉降在200平方公里的海面上。在这次核试验中,美军误判了爆炸当量,导致兰拉普环礁和乌蒂里克环礁的岛民未能提前撤离。核尘埃覆盖了他们的家园,许多人出现了急性辐射中毒的症状:脱发、皮肤灼伤、持续呕吐、腹泻……数十名居民因白血病等疾病在短时间内死亡。美国没有立即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补救,直到核爆后第三天早上才开始疏散岛上居民。

目前马绍尔群岛女性宫颈癌死亡率是美国本土人口的60倍,乳腺癌和肠癌死亡率是美国的5倍,肺癌死亡率是美国的3倍。男性肺癌死亡率是美国的4倍,口腔癌死亡率接近美国的10倍。

马绍尔群岛将每年的3月1日定为“国家灾难日”,让人们永远记住这次核试验带来的灾难。

其实美国给这个国家带来的灾难还不止于此。

1994年,随着一系列已经过了50年保密期的档案的解密,马绍尔群岛人民得知,在冷战时期,美国为了研究放射性坠尘对人体的影响,曾秘密对马绍尔群岛两个岛屿的居民进行了长达40年的人体辐射测试,并在受害者的饮用水和注射液中加入了放射性示踪剂,没有任何通知和医疗赔偿。负责这项实验的纽约长岛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辐射专家表示,“这些岛屿可以提供人类生存环境最有价值的辐射数据。”

500年来,西方既不尊重太平洋岛国的主权,也不尊重这里的人权。他们给太平洋岛国带来的不是自由而是奴役,不是经济繁荣而是剥削压迫,不是福利而是灾难。意识形态包装的政治辞令掩盖不了西方在太平洋岛国犯下的罪恶。(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屿研究中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41984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31
下一篇 2022-08-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