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毛泽东、梁启超等政论名家这样写评论……

好评中国|毛泽东、梁启超等政论名家这样写评论……,第1张

好评中国|毛泽东、梁启超等政论名家这样写评论……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政治理论家。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理论,或宣传变法自强的理论,或抒发爱国之情,或寻求救国的真理,或表达振兴中华的愿望,或引导爱国青年的教育...历史证明,这些话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具有穿越时间空的力量,影响我们至今。这些著名政论家的写作实践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批评写作见解。就今天的网评写作而言,这些写作经验或对评论的理解仍然没有过时。

毛泽东

毛泽东,一个伟人,一个真正的政治评论家。在《反对党八股》中,他以毒攻毒,用“党八股”来描述“党八股”的罪行,对批评写作仍有非常强的启示意义。比如写文章,不要“空满口文字,一言不发”,不要像“懒婆娘的缠足,又长又臭”;不要“装腔作势吓唬人”,讲道理要实事求是;不要“乱拍,不看对象”。射箭靠靶子,弹琴靠观众;不要“语言无味,像个流浪汉”,要向人民学习,要学习古代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而不是“甲、乙、丙、丁,开个中药店”,要有一定的逻辑,时刻提问、分析、解决问题;不要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拿不出来的就不要拿出来。

梁启超。源地图

梁启超

在:出版实例中,梁启超提出了公、要、周、宜四个“论据”:一是“公为主,不偏袒一方之见”;第二是“以为主。讨论的将是一国一派的大问题”;三是“以周为单位”。每一天,所有关于一个国家的事实,一组大问题,都是人民所欣赏的,都要重新讨论。或谈论它,或批评它,尽最大努力帮助达成共识”;第四,“健身优先。虽然有高尚的学术理论,华丽的言论,但如果不适合当今中国社会,他们的话就无能为力,会被用来治病。胡同人会做可行的事。"

李大钊

在《政论家与政治家(下)》中,李大钊提到“一个政论家的责任是在现代国民思想中悬挂一个崇高的理想,这就是引导其国民,使政治空精神和利益在一个新的理想的领域中流动,以消除其停滞不前的品质”...“尝论之,人有所定。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政论家,他认为一篇政论的价值在于是否包含真理的本质,评论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求真的态度”。

邵飘萍

邵飘萍的文章往往“言辞犀利,态度勇敢”,但他始终坚持用事实说话,“事实是最容易证明对错的”。即使文章只有短短的几十个字,实际上也要留下大量的笔墨。关于新闻评论写作的要求,他在专著《普通新闻学》中说,“他的文字除了描述某个问题的原因和观点之外,还有些迷人之处”。特别是主张追求“简洁明了”,论点直截了当,不必要的迂回写法,强调表达的效率。

邹韬奋。源地图

邹桃芬

以“小品文”独树一帜的现代政论家、新闻记者邹韬奋,一直强调批判性写作要短小精悍,要“剔除表面化的言论,以便警醒”。最短评论不到100字。当然,提倡短促是有前提的,就是要“警觉”。著名爱国者沈钧儒曾回忆说,“为了解决一个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他(邹韬奋)常常读许多书,访许多朋友,思考几个小时,然后加以整理、分析、综合,写出一篇几百字的短文”。

张季鸾

一生都在践行“文章报国”理想的著名新闻人张季鸾,不仅态度端正、天真无邪,而且更注重观念和方法的创新。他说:“凡是要求现状,反正看不透的,就要学孙行者,跳到一半空中间,往下鸟瞰。也许他能看清楚,想明白。”他的写作往往取决于布局,可以在一夜之间完成。难怪毛泽东对当时的《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说:“办报要听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有所作为。在这方面,你应该向张季鸾学习”。

许朱成。源地图

许朱成

一向爱国进步的著名记者许朱成,曾在《文汇报》港版创刊社论中提到,“报纸作为人民的喉舌和社会的公器,是不允许投机取巧、见风使舵的”。他很注重评论的立场,绝对不含糊。“任何一件事总会让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阶层的人对某件事有不同的反应和看法。你们的报纸是站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工人的立场上,还是站在封建主义和资本家的立场上,当然差别很大。”

胡乔木

具有很强的逻辑力,这是胡乔木政治理论的显著特点之一。他善于运用归谬法、比较法、类比等各种逻辑推理方法,抓住事物的本质,揭露对方“不合逻辑的伪装”。当然,他的逻辑思维不是枯燥的,而是生动的。他说:“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不是艺术家或科学家,也不写小说或科学论文。相反,他们向广大群众发表讲话,并就当前的问题发表评论。所以两者都要有一点点——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既要有抽象的推理,又要有具体的形象。”

邓拓

在批评写作实践中,无产阶级政论家、散文家邓拓一直比较重视研究。他曾说:“既然要求社论正确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党的方针政策来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就必须对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以保证报纸的论点、论据和主张能够符合实际情况和需要。如果你没有大量的实际材料,当然不会想象会有好的社论。”

[主要参考文献]

1.胡文龙:《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2.曾:中国新闻评论史(现代部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3.王、:新闻评论文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第1版。

注:以上二维码可扫描进入官网报名上传参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40455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30
下一篇 2022-08-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