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河北大名:草编艺术带动村民增收

乡村振兴|河北大名:草编艺术带动村民增收,第1张

乡村振兴|河北大名:草编艺术带动村民增收

在河北邯郸大名县秸秆艺术展览馆,以麦秸为主要原料制作的时装、京剧脸谱、手袋、化妆盒等时尚物品吸引了不少人拍照“打卡”。

大名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赵伟光说,草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地有关部门通过打结、编结、捻线、捻线、提圈、上色等技术,整理出了10多件艺术品和上千种小品种的麦秸。如今,华北平原“三夏”基本结束,当地草编企业正抓紧采购麦草进行原料储备。

大名县稻草艺术展览馆稻草创意摆件。(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56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大名县群英草编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群英说,上世纪80年代,他在大名县一家草编企业做设计师,看到产品缺乏新意导致积压。之后,王群英突发奇想,设计了40套稻草时装,一下子成了“爆款”,从此坚定了自己的稻草创作之路。

以麦秸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时装。(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脸书和时尚在王群英的素描中非常受欢迎。“草编京剧脸谱由头饰、五官和胡须三部分组成。制作五官时,应先从中间刮去浸泡过的麦秸,刮去里面的麦芯,再用电熨斗等工具将麦秸压平,最后裱起来,形成五官的底部。”王群英说,由于工艺复杂,制作一个京剧脸谱需要三个月,制作一个时装至少需要两个月。

京剧脸谱以麦秸为主要原料制成。(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颖的形式让销售不成问题。比如草编面具多用于个人收藏或酒店装饰,时装多用于表演,但手工制作速度较慢。”王群英说,为此,她一方面招聘员工,进行深度教学,让他们掌握相关技能,另一方面动员农民制作一些相对简单的半成品。

草编技艺带动了当地人增收。大名县建立了“传承人+公司+农户”的模式。公司提供原料和技术培训,根据村民掌握的水平合理分配,然后回收相应价格的编织半成品。

大名县西关村村民魏说,她从2014年开始接触草编,最近在加工面毛。她平时接到的加工活,不仅限于“半成品”。一些耳环、草帽等。现在可以独立完成,这几年她的收入也逐渐增加。

大名县发改局局长杨介绍,目前,大名县以草编工艺为主的企业有30多家,草编产品除国内需求量大外,还远销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大名县有近2万农村妇女从事这一行业,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记者赵红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31057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3
下一篇 2022-08-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