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由治及兴”,无惧西方抹黑

香港“由治及兴”,无惧西方抹黑,第1张

香港“由治及兴”,无惧西方抹黑

导读:今年7月1日,香港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同时也迎来了新一届特区政府班子。经过几年的动荡,今天的香港正处于“从治理走向繁荣”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香港应该优先解决哪些堵点?新任行政长官李家超组成的新班子有哪些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地方?围绕相关问题,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向观察者网分享了他的观点。

观察者网:现在开始强调香港的“治港兴港”。首先请教各位,是谁提出“治国安邦”这个名词的?

刘兆佳:“从治到富”不是港人常说的话,是中央提出来的。中央提出“由乱到治,由治到富”的理念,意味着香港结束了过去的动荡,社会逐渐回归稳定。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开始谋求发展和长治久安,努力让香港更加辉煌。中央政府提出“富治”理念后,包括特区政府官员在内的很多人纷纷效仿。

观察者。com:那么,在您看来,在“从管治走向繁荣”的过程中,特区政府或香港整个社会需要首先疏通哪些堵塞?

刘兆佳:当务之急是恢复与内地的通关。如果这个通关问题解决不了,其他所有问题都很难处理,尤其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涉及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港合作,都很难继续下去。

如果不恢复通关,内地游客不来香港,也会影响人才流动;如果不恢复通关,香港将失去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如果经济发展不起来,民生问题就会更加严重,迟早会打击香港的社会稳定,损害特区政府的管治威信。没有与海外国家的通关,香港作为国际服务中心和国际枢纽的地位也会受到严重影响。由于无法与内地和海外通关,香港许多行业受到重创,如旅游、酒店、零售和餐饮等,这些行业都处于低迷状态。

来源:香港媒体

通关恢复后,可以更好地开展工作,解决住房等民生问题,特别是年轻人“上楼”(即买房)、贫困、医疗等问题。恢复通关,目前最重要的是尽快控制疫情。

这次疫症亦暴露了香港医疗卫生系统的不少缺点,包括医护人员短缺、设施难以应付大量需求,以及过度依赖公营医疗架构提供医疗服务等。甚至社会对教育产生了怀疑——现有的教育制度能否满足香港未来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人心回归?

另外,经济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香港的经济产业不合理,过于依赖传统产业,即金融、房地产和一些高端服务业。这些行业最大的问题是不足以支撑香港持续快速发展。

面对内地和海外日益激烈的竞争,香港的这些传统产业将会受到沉重的打击。特别是来自美国和西方的压制,以及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反全球化思潮和金融保护主义,都对香港的传统产业产生了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扩大香港的工业基础,特别是在创新、科技和创意产业方面,香港的一些优势服务业应该争取工业化。比如教育可以继续推进,利用好内地的巨大市场,同时开拓亚洲尤其是东南亚的市场。

香港大学(资料图)

观察者网:您刚才提到了金融。众所周知,政治和经济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法完全割裂的。现在西方有一种观点,认为香港未来会在各方面向内地制度靠拢,而在市场上,香港长期以来的“积极不干预”政策可能要改变了。在反驳西方抹黑的同时,如何建立国际资本对香港的信心,有什么建议吗?

刘兆佳:外面的人不断抹黑香港,主要是出于政治动机,而不是真实反映香港的真实情况。比如英美等西方国家经常宣扬香港人权和法治有问题,影响香港的投资环境。所以他们特别是美国口口声声说香港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特别是香港国安法颁布以来,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一些西方企业和人才被劝离香港。

问题是,即使美国等西方国家口口声声鼓吹香港投资环境恶化,实际上我并没有看到资金大规模流出;即使有资金流出,也不是因为政治原因,而是商业决定,有的可能是因为香港疫情。

香港采取了严厉的防疫措施,一些企业和人才认为这些对其企业的经营有负面影响。此外,香港一直担当mainland China与世界之间的桥梁角色。现在香港无法与内地通关,这些企业和人才必然会考虑是否离开香港。

我相信,即使资金、人才或企业流出香港,这种现象也只会是暂时的,不会是长期的。只要疫情得到控制,香港和内地通关恢复,这些企业和人才还会再回来。毕竟香港还是连接内地和世界的桥梁,中国乃至亚洲还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所以香港的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

谈到市场经济的问题,西方国家基本上是从政治角度来批评香港。他们暂时没有说香港偏离了市场经济的原则,也没有说知识产权和私有财产在香港得不到保障。

我们说要逐步改变“积极不干预”的政策,是指政府要做一些事情,促进工业发展,解决香港社会的民生问题。政府绝对不应该干预市场的运作。在监管市场运行方面,政府可能会努力做得更好,使市场竞争更加公平合理;至于“扭曲或干预市场运作”,这从来都不是特区政府的政策目标。

因此,在今后的宣传中,香港应重点驳斥西方对“一国两制”运作的误解,以及对香港法治的不实指责。

Observer.com:我们确实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香港政客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态度强硬,敢于站出来反驳。例如,叶仪女士以前接受英国广播公司的采访,在大陆反响很好。

刘兆佳:无论特区政府、政界人士、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今后都应该更积极地驳斥它。而反驳又可以从哪里开始呢?你可以联系当地的西方媒体和香港的西方理事会,你要正式、积极、自信地向他们解释香港的实际情况。

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并不了解香港的实际情况,而是想通过打击香港来打击和打压中国。尤其是留在香港的西方记者,他们知道香港的实际情况,但是西方媒体和编辑(比如纽约和伦敦)不接受相对正面的关于香港的报道,所以一定要说香港的坏话。

我们不要幻想我们能改变他们的公开立场。由于意识形态或其他原因,很难改变他们根深蒂固的偏见。我们要达到的最低目标,不是让西方人少受西方媒体的影响,而是让香港人少受或不受西方媒体这些恶意攻击的干扰。西方媒体攻击香港的目的之一是削弱香港人对特区政府、香港和中国的信心。

香港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挡不住西方媒体的报道;特区政府、政客和本地媒体要做的,是考虑如何防止西方对香港的恶意批评在香港造成恶劣影响。

Observer.com:知道了。我们刚刚谈到了人才流失的问题。3月底,林郑月娥宣布香港将放宽部分防疫措施。这里有减少人才流失的理由吗?

刘兆佳:确实有这样的原因。许多外国商会和外国专业人士确实反映,香港的防疫措施过于严格,对他们和他们家人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许多人甚至被迫将家人送到其他地方,从而与家人分离。他们出入境不太方便,因为他们很多时间都在酒店或者家里,不能随便进出香港——内地,会影响他们和内地的生意。

Observer.com:应对来自其他城市或地区的挑战,核心任务之一就是留住人才。你对如何在香港留住或吸引人才有什么想法?

刘兆佳:在吸引内地和海外人才方面,香港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香港是中国和西方的桥梁,中国和亚洲也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焦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有很多外地人愿意来香港。但是从生活的角度来说,对于很多外地人来说,在香港生活并不是很方便。房价太贵,生活成本太高,很多生活指数都很高。香港地方小,娱乐设施对他们来说不够。如果他们的子女想在香港接受教育,也要面临国际学校学位不足、学费昂贵的问题。

很多优秀人才因为生活原因不能长期留在香港,所以我们要在优秀人才的生活上多下功夫,让他们不仅能在香港发展好,赚钱,还能让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在香港生活的舒适快乐,让他们愿意长期留在香港。

现在,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经常说香港的人权和自由在倒退,告诉人们不要来香港。这个我们不用太担心。你可以自己去体验,然后你就知道这是不是真的,或者他们认识的朋友会告诉他们实际发生了什么。

毕竟我不太担心西方恶意抹黑对人才来港的影响;香港能否真正为人才提供发展和赚钱的机会,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才是更关键的问题。

观察者网:现在香港新一届政府班子已经完全确定,包括21名政治问责局长和5名非政治问责官员。作为内地媒体,我们也关注新团队中出现了一个所谓的“新香港人”或“港漂”,即在北京长大,后来去了香港的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能否总结一下,与以往相比,这支新队伍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

刘兆佳:这个新政府班子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政府以外的人才很多。

严格来说,回归后的第一届香港政府有很多社会精英,但董建华连任并成立问责小组后,社会精英越来越少,政府官员越来越依赖公务员。这次有更多社会精英愿意加入特区政府,反映出香港政局趋于稳定,过去一直攻击政府的反对派势力受到打压,让社会精英觉得加入政府对自己和家人的成本会比以前少很多,可以参与特区政府的实际工作,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经常搞政治斗争。

更多的社会精英愿意加入特区政府,包括内地人,这在过去是不多见的;同样,现在的立法会也有更多精英,包括一些来自内地的精英。

来源:香港媒体

第二个特点是,虽然有公务员背景的人仍占相当大的比例,但与过去相比,政府职系在问责队伍中所占的比例更高了。现在越来越多的纪律部队、专业等级等不同等级的人在争夺官职。

展望未来,我觉得这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就是越来越多不同等级的公务员,越来越多包括内地精英在内的社会精英加入香港政府。

目前,李家超很多人对新的问责班子并不熟悉。我看这些人的背景。虽然他们并不出名,但他们有相当多的实际工作经验。他们应该是一群做事的人,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只要李家超的团队,特别是行政长官办公室的三位主任和副主任,主要是两位主任(政务司司长和财政司司长)和两位副主任(政务司副司长和副财政司司长),能够形成一个坚实的领导和指挥中心,协调和配合不同政府部门的工作,制定一些绩效要求和问责标准,找出关键的绩效指标,并分配足够的资源,应该可以预期政府可以在更合理的时间内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

观察者。李家超的个人简历吸引了很多关注,尤其是西方媒体。他在警队服务了30多年,香港回归后,他从警队升任保安局局长。他在4月底公布的竞选政纲中也明确提到这一点(“过去45年,我一直是前线警务人员,也是特区政府问责小组的成员”)。你认为这份简历会对他未来的执政产生什么影响?

刘兆佳:西方媒体一直对安全系统的人印象不好。安全系统很少有人能成为西方的国家领导人——不是没有,而是极少。比如,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是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美军参谋长。

我想中央和李也是清楚这个情况的,这也反映出未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也是特区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而这些工作需要果断负责的人去做。这也是不少纪律部队参与本届特区政府工作的原因。

军队里纪律严明的人,执行力更强,胆子更大,对下属的管理和要求也更严格。从执行的角度来看,来自纪律部队的人应该有更强的执行政策的能力,并尽力克服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无论障碍来自政府内部还是社会。

当然,仅仅依靠纪律部队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要强调的是整个团队是否有足够的人才与之匹配,这样政府才能更好地处理社会民生问题。

此外,特区政府还会得到另外两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第一是中央政府的指导和支持。

香港的很多政策都涉及与内地的合作。无论是大湾区还是前海,人民币国际化等诸多问题其实都与中央政府的政策有关。参与“十四五”计划并完成任务也有赖于中央政府的支持。因此,中央政府今后将给予特区政府大力支持、协助和指导,减少特区政府在施政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使其工作比以前更容易取得成功。

其次,我相信李会更加注重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来支持自己的工作。他知道特区政府的能力有限,所以会研究如何在“爱国者治港”的大格局下,争取爱国力量和其他社会力量支持政府政策,让施政更顺畅。

在特区内部,我估计他和其他纪律部队的人会更注重团队精神和政府内部的分工,不会过分依赖自己或少数官员作为主导力量来推动政府的工作。换言之,特区政府内部的决策过程既要有团队精神,又要有一定的民主风格。如果是这样的话,将更有利于调动政府的积极性,政府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会得到政府各方面的支持。

本文为Observer.com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天阅读有趣的文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30770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3
下一篇 2022-08-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