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表热议新时代首都发展中的高校力量

党代表热议新时代首都发展中的高校力量,第1张

党代表热议新时代首都发展中的高校力量

多位高校党代表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大国情怀、大国责任、世界格局的时代新人”这一议题展开讨论。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期间,在教育领域的分代表团会议上,高校党代表围绕报告中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围绕新时代首都发展中的高校权力,与代表团代表进行了深入讨论。

培养具有大国情怀、大国责任和世界格局的时代新人。

多位高校党代表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大国情怀、大国责任、世界格局的时代新人”这一议题展开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要为这一目标不懈努力。“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在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方面,应该起带头作用,作出表率。”张东刚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将始终坚持“党办大学让党放心,民办大学不辜负人民”的精神品格,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要在传承红色基因、落实以德育人根本任务、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等方面率先垂范。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包说,过去的五年,也是全市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五年。目前,重点任务指标基本落地,四梁八柱架构基本成型。未来五年,包建议深刻总结五年来北京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经验,进一步深化立德的“北京模式”。围绕以德育人这个根本任务,认真研究“强国”的新内涵。

具体来说,包建议进一步完善贯穿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完善高校德育实施机制。大力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建设精品课程,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素质教育课程为滋养、示范性专业课程为辐射的课程思政格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建立面向素质教育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进一步加强教育资源聚集,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嵌入人才培养体系,打造特色精准思想政治教育“北京模式”。

服务国家重大事件的高校贡献“红色力量”

北京印刷学院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新颖介绍了该校打造“红色印刷”品牌、服务国家重大活动的情况。他说,学校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秩序册设计、志愿服务标识设计、联欢晚会多媒体视觉效果设计、建国100周年庆典城市志愿服务视觉形象系统设计、 北京冬奥会、残奥会开闭幕式手册创意设计流程制作、多媒体视觉效果创意制作、数字水墨动画设计、视觉效果设计、城市志愿者视觉形象系统设计。

在服务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方面,王新颖介绍,学校积极组织、参与和参加北京设计周、中国设计节、北京文化创意大赛等活动。北京市重点出版项目《北京红色设计》、《北京红色出版》被列入北京红色文化丛书,成为2021年北京党史学习教育推荐教材。完成中轴线申遗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国家大剧院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新大兴、新国门”形象设计等。,牵头组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出版研究院、时尚产业研究院,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现行业特色学校服务首都发展的应有能力和责任。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做好后冬奥文章,建设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党委书记何明对这一重点内容进行了探讨。他说,这是学校在首都这个“双奥运之城”发展的大好机会。学校将坚持“高、小、精、际、务”的办学定位,融合创新特色的“运动医务工作者”办学思路,突出“体育教育、奥林匹克教育、运动人工智能、体医结合、文化与新闻传播、冰雪运动”六大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与推广国家队”、“实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主力军”、“体育科技创新的排头兵”、“首都国际交流中心的重要舞台”的作用,努力建设一支国际奥林匹克研究与推广国家队、实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主力军、 和体育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中国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融合发展的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和世界一流奥林匹克学院。

培养高素质人才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多位代表谈到如何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徐坤认为,提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目标正当其时。但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迭代速度快,目前存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建议北京加大对国家战略、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业建设急需、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发挥制度优势,统筹北京政策资源,聚焦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用活土地、用活资金政策,调动高校和企业积极性,建设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合作,师生、企业RD团队汇聚,人才、技术、产业共同孵化的产学研政一体化平台或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特区。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培养有组织的人才,服务北京社会经济发展。

此外,徐坤建议,京属高校之间或者京属高校与市属高校之间应该错位匹配,协调发展。将北京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与数字经济使能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紧密结合,促进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强强联合,催生新的学科专业,培养引领和支撑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比如北京邮电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都在做有益的尝试。“也希望市里引导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激发协同创新活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北京中医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婷表示,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作为在京高校代表,要积极服务和深度参与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在京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主力军的作用。”王婷介绍,北京中医药在“新发传染病、重大疑难病、慢性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药物与中医经典方剂研发”、“中医数字化、量化诊疗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30573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3
下一篇 2022-08-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