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强基计划的人多吗

报考强基计划的人多吗,第1张

强基计划实施的第三年,报考就凉了,人数腰斩百万?

强计划实施第三年,报考遇冷,人数减半。

人们还记得,在自主招生结束近20年后的2020年,取而代之的是强基计划的初步启动,人们期待着一流名校招生格局的大变化。这只是几年前的事了。

强计划和自主招生都是尖子生的竞争。过于狂热令人担忧,运营不佳不应该是一种常态。如果比作市场交易,涨跌都不好。

人们不禁要问,强基计划能趟过自主招生还没摸着石头过河吗?

强碱遇冷

2022年,强基计划报名结束,与去年相比,报名人数下降了100多万,成为强基计划实施三年来报名人数最少的一年。

除湖南大学、东北大学和西北AF大学于2022年首次启动强基础计划招生外,其他学校报名人数均有所下降。

事实上,2022年强基计划的宣传是三年来最密集的。相比前两年大众的误解,现在强基础项目的招生特点已经清晰很多了。

但当第一届报名人数超过百万时,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足额的招生计划,出现了招生热、招生冷的现象。如今强基计划可能面临报名冷、招生冷的“双冷”局面。

高校招生有学校的算盘,学生为强基计划招生也有自己的事业。非理性狂热的背后是价值取向的错位问题。

2020年,当第一批强基生入学时,人们发现第一批强基计划招生大规模遇冷。过去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预见未来。

当然,原因有千万种,关键因素从来都只有一种。

强基础计划将招生专业限定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与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大部分试点高校都有本科生不能转专业的限制,意图非常明确。

但考生对专业选择偏好明显,基础学科毕业后直接就业机会狭窄。这两年,很多考生在“冷门”和“热门”专业的比较中,放弃了强基础计划。

独立冷却

2020年起,教育部停止组织高校自主招生,启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

强计划,重在一个“基”字。基础就是基础学科,也就是加强数学、物理、文化、历史、哲学。强基计划的试点高校都是“一流大学”,基础学科实力很强,也就是用一流大学的一流专业为计划保驾护航。

强基计划启动,相应的,自主招生取消,新旧交替。

曾几何时,自主招生也是狂热的。60分的优惠,一本线录取的减少,论文的专利通道,在诱惑的驱使下,自主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直到几年前才被紧急刹车。

取消自主招生的传闻早就有了。在正式取消自主招生之前,教育部继续缩小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与此同时,强基计划的雏形也逐渐浮出水面。

2003年至2020年,取消。经过近20年的自主招生,被追捧,被争议,最终落幕。

2015年之前,因为关注度低,造假重灾区被保底,被给予额外的政策加分,自主招生还是一块未被污染的湿地。

从2016年到2019年,自主招生可谓年年“打假”。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自主招生似乎无法走出混乱的怪圈。

辞旧迎新

不可否认,自主招生直到被取消之前还是有很多问题,但是真的没有用吗?

学界认为自主招生存在问题,可以组织专家和高校进行专题研究,查漏补缺,使政策更加完善,而不是因噎废食,戛然而止。

自主招生有效吗?最直接的标准无疑是自主招生是否让高校招到了更好的人才。

强计划破壳而出,弥补自主招生的漏洞。看起来生机勃勃,但真的有利可图吗?

强基计划实施至少三年了,现在看来,天冷的速度比自主招生还要差,似乎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无论是自主招生还是强基计划,都是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博弈。高校想招到更好的学生,学生也想去更好的高校。这两者似乎很合拍。

18年自主招生,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强计划作为自主招生的继承者,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自自主招生实施以来,高中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不再是旁观者,学生不再是考试机器。通过自主招生,大学和考生之间有了互动和交流。

学者们普遍认为,强基计划可以继承自主招生的“精髓”,在自主招生模式上应该是学生和高校之间的自主选择。

结论

当然,一项新的教育改革不会在实施三年后就变得冷淡。只能说信息披露越来越充分,参与者的选择越来越理性。如果不瞎想,高校怎么可能招不到自己想要的学生,学生怎么可能上不了自己想去的学校。对了,路走对了一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29050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2
下一篇 2022-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