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控制不住想发火

对孩子控制不住想发火,第1张

常常控制不住想对宝宝发火?不憋着,才是妈妈最有利的选择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视频,带着宝宝的妈妈崩溃了,一边哭一边扇自己耳光。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我妈这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我想只有接过宝宝的人才能理解这位妈妈的情绪。

前几天走在路上,遇到一个两三岁的可爱小帅哥哭着往前跑。在我的面前,一个明显的母亲般的女人像风一样匆匆跑来,喊着:“你不走,就在那里玩。你为什么要跑?不要回去……”

看看这个陈展,想着前面不远就有一个游乐设施。估摸着小家伙不想去,想继续玩,可是他妈妈催了他无数次,一气之下,他自己走了。

小家伙真的很可爱很帅,圆圆的脸,穿着低档球服和球鞋,酷炫的闪电发型,柔软多肉的双手向前抱头,边哭边跑,喊着“妈妈,妈妈……”,哎呦,哭的我路人心都疼。

路过女子身边,她故意笑着喊道:“小伙子,快跑!就是想粘着妈妈,不是吗?!"女人尴尬地停下脚步,就一瞬间,小家伙终于追上了妈妈,两只小手紧紧抱住女人的大腿,抽泣着。而那个女人,像是找到了一个发泄口,用重重的手在她腿侧揉着小脑袋,苦涩地抱怨着,“阿姨,你看,这战儿不听话。一张幻灯片从早上10点一直放到现在。都12点多了,还要回去做饭,午睡,吃不吃。我喊了无数句,却没有听进去。有什么好笑的?”

哦,原来叫占占。我蹲下来,轻轻抚摸着我滚烫的、汗湿的小脑袋,说:“湛湛,我姑姑认识你。你昨天或者前天陪我妈在我面前逛超市了吧?还记得吗,阿姨,你拉着妈妈的手,走得又快又稳,好样的!

当然,我不记得看到那对母子走了,我当然也不记得在一场小战斗中有没有这种事,但这不重要。这个时候,让孩子知道自己很伟大,情绪从悲伤中解脱出来,是最重要的。

詹疑惑地看着我,大概是感受到了亲切和温柔,点了点头。

我接着说,“詹湛现在想吃点什么好吃的吗?你喜欢吃什么?妈妈准备回家给你做点吃的。詹,你的搞笑枪呢?对了,你有一把手枪和一个球。。。对不对?”

当然不知道小家伙有没有这个玩具。这有什么关系?十个小男孩中有九个喜欢枪,十个有枪。

战儿再次点头。

我说:“回去看看你的玩具。他们一上午都没和你玩,所以很想你。”

战儿乖巧地点点头。

我站起来,想和那个女人交流几句。那个女人显然不好意思让外人撞见这一幕。估计她是不想听外人的意见或者建议。她教孩子跟我说再见,就带着孩子匆匆走了。

孩子不哭了,女人的情绪也缓和了。一只手搭在她的小肩膀上,她俯下身想对孩子说些什么,却看到她的小脑袋重重地点头。一高一矮的两个人影依偎着慢慢走开了。

我感慨万千,干脆停下来整理一下对这件事的想法和感受。

这个女人难道不知道对孩子温柔点比粗暴点好吗?顺从孩子胜过对抗?给孩子安全感比恐慌感好吗?不当面批评不如当面批评?

这个女人难道不知道有些话是红线,是不该说的,比如:我不要你了,我把你送人了…

她一定知道,每个爱孩子的妈妈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妈妈。

她不想和我交流,因为她知道。她在心里说:“我知道,我知道,我失控是有原因的。你不是我,你不知道有多烦,也感受不到我的愤怒。那就不说了,我也不想被陌生人说教”!

作为一个有三岁家庭的准妈妈,她怎么会不知道?我也无数次想发火,有时候憋着,有时候没憋着,就这样成了现在社区妈妈帮里的“省心娘娘腔妈妈”和“超可爱娘娘腔妈妈”...

当我发疯时,我的方法是:

第一,不要憋着。接受自己。只有身心快乐,才能把释放出来的快乐的爱传递给孩子,孩子才会感受到快乐,享受到快乐,拥有快乐的能力。

宝宝和妈妈们一定发现,身边的一些家庭,无论家庭地位如何,都是幸福的,他们的孩子往往开朗、大胆、豁达、善良、自信,无论在你的认知中应该是悲伤还是舒服。

别人很羡慕,也很不解,他们真的很喜欢这个孩子。

第二,有办法不压抑自己,不伤害孩子。记住:放低声音,放慢语速,表达愤怒,不要用方言。

首先,让我们想象两个愤怒的表现场景。

一种,你不收敛音量的咆哮,劈头盖脸说话很快,整个人面红耳赤,咄咄逼人。不要怀疑文字的夸张。你真生气的时候可能会更夸张。

一,想象自己满腔怒火,却保持克制和自持,一脸肃穆,用平静坚定的语气从容表达自己的愤怒。

两种方式,你更能接受哪一种?哪个对你伤害更大?

所以,如果你不想在忍不住发泄愤怒后感到一些遗憾和苦恼,而当你想再次靠近孩子时,孩子流露出恐惧和犹豫,或者微微晃动着小小的身体,他不想再敢靠近你,但又害怕你再次咆哮,害怕你向你颤抖,或者小心翼翼地哭泣、哀嚎、撅嘴、乞求拥抱……那么记住,压低声音,慢慢说,你不必忍住。

事后你会庆幸“好大的事,这么个小坏蛋,幸亏你没生气”!然后,看着快乐的,无忧无虑的调皮的孩子,是无比的幸福和欣慰。

此外,该方法不使用方言。思思妈妈的经历是,方言无法控制声音的音量和速度,而普通话似乎可以帮助她平静、从容、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愤怒。

最后说一下大家熟知的踢猫故事作为结束语:

我爸在公司一被老板批评,回到家就骂孩子在沙发上跳。这孩子非常生气,踢了踢在他身边打滚的猫。正当一辆卡车开过来的时候,猫逃到了街上。司机赶紧让路,但是路边的小孩受伤了。

这个故事被心理学家用来提醒人们,一个人的坏心情一般会随着社会关系的链条传递,从地位高的传递到地位低的,从强者传递到弱者。最终,无处发泄的最弱小者成为受害者。

源于这个故事的心理学术语“踢猫效应”警告正在抚养孩子的人们:

和孩子相比,我们是强大的,是权威的,我们永远有力量控制孩子。但是,无论我们怎么吼,甚至怎么打,孩子都会爱我们,而孩子弱小,可能成为我们肆意发泄的牺牲品。在他漫长的成长岁月里,他将被治愈。

作者:等风来
一个有两个孩子的职业妈妈,左手拿着笔,右手抱着宝宝,喜欢读书写字画画,左手拿着笔,右手抱着宝宝。她坚信,即使生活在各处,心中也应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继续为你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22291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17
下一篇 2022-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